演出市场蓬勃发展下的隐忧与对策

我国演出市场的现状,一方面呈现出供需两旺、稳步增长的态势,如2024年营业性演出场次和票房收入同比都有增长,且在大型演出、演出类型、演出科技、国际化等方面有诸多发展亮点。但另一方面也面临不少问题,像演出内容同质化、票房两极分化、盗版侵权等,最后从政策引导、市场规制、行业生态优化三个方面提出了推动演出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演出市场可谓是热度高涨,呈现出一种供需两旺、稳步向前增长的态势,已然成为拉动文化消费的一股极为重要的力量。从相关数据来看,在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这里不包含娱乐场所演出)的场次超过了48.84万,与上一年相比,增长幅度达到了10.85%,而票房收入同比增长幅度为15.37%。这表明演出市场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并且呈现出许多发展亮点,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具体而言,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演出一直在持续增长。大型演唱会、音乐节之类的活动,它们所产生的经济溢出效应和带动效应是非常显著的。演出的类型也在不断丰富,原创新剧目不断涌现,多元艺术类目的落地实践也在日益增多。在演出科技方面,其“含金量”也在持续提升,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线上线下融合的这种新形态打破了物理场地的限制,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演体验。演出的国际化趋势也越发凸显,国际知名的演出团体和艺术家来华演出的数量不断增多,这不仅丰富了观众的消费选择,还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此同时,全国性以及地方性的支持政策也在陆续出台,这些政策为演出市场的蓬勃、规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引导和保障。

然而,演出经济虽然繁荣,但不可忽视的是,它仍然面临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活力。就拿演出内容来说,同质化的问题较为突出,很多演出在形式上重复,内容上也十分雷同,这样就很难满足受众多样化的审美诉求以及体验性消费的需求。从票房表现来看,头部艺人的演唱会、热门大型演出往往一票难求,还频频出现溢价的情况,而部分小众艺术门类、中小规模的演出却上座率很低,甚至有的被迫延期或者取消。此外,部分演出还存在盗版侵权的现象,线上演出的非法传播、作品抄袭仿制等情况时有发生,这损害了创作者以及运营方的合法权益,对于形成健康的创新氛围是非常不利的。面对这些情况,需要从政策引导、市场规制、创作氛围、文化消费场景等多个方面去努力,推动演出市场能够借着当前的良好态势继续发展。

要发挥政策指挥棒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加大演出资源的覆盖面,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给予三四线城市和偏远地区政策支持,鼓励它们发挥自身地区特色,拓展机构之间的合作,提升演出的品质,扩大演出市场的规模。还要强化价值引领,鼓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演出内容的创作和编排赋能,鼓励创作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优质演出品牌,推动多元细分艺术门类的推广和普及,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与互鉴。

强化监管定盘星的功能也至关重要。要持续完善市场监管,对于票务乱象要零容忍,出重拳整治,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票务监管平台,建立公开透明的票务销售服务机制,完善退票政策,以此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升观众的观演体验。同时,要重视版权规制与保护,加大对盗版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创作者与消费者的版权意识,为演出经济的可持续、良性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监管环境。

优化行业生态圈也是一个重要举措。丰富“演出 +”的模式,探索“演出 + 旅游”“演出 + 商业”“演出 + 科技”等多业态融合的方式,形成“外部生态圈”,巧妙利用大型演出的“黏合剂”作用,深化文旅融合,推动城市文化出圈,进一步激活体验式消费,强化沉浸式交互体验,开拓演出业态的新空间,激发新的想象。此外,要注重行业“内部生态”的自我发展,支持演出行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从业者的业务水平,增强地方演出市场的原创“造血”功能,鼓励创作主体、运营主体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内容创作、形态创新的良性循环。

我国演出市场当前发展态势良好,在多个方面呈现出发展亮点且政策支持也为其保驾护航,但仍面临演出内容同质化、票房两极分化、盗版侵权等问题。为推动演出市场进一步发展,应从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强化监管功能、优化行业生态圈这三方面着力解决现存问题。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7008.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