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探讨心理韧性这一概念,阐述了其在个人应对压力、挫折和逆境中的重要性,从文化根源角度剖析其内涵,介绍了心理学中的韧性包含的要素,讲述了心理韧性是可后天培养的,还提出有韧性的文化应对变化的四个步骤,最后详细说明了提升心理韧性的科学方法,并以苏东坡为例,强调保持心理韧性的重要性。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我们怎样才能维持内心的宁静与坚韧呢?当身处逆境之时,怎样才能做到不被打倒,反而借助逆境实现成长呢?这不仅仅是关乎个人成长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都应当重视的关键议题。
心理韧性,是一种能够使人在压力、挫折以及逆境之下迅速恢复并且从中获得成长的能力,它是我们应对变化的核心要素。心理韧性这一概念,不但是心理学重点研究的领域,在人类文化的长河里也有着深远的渊源。
“韧”这个字,是由“韦”和“刃”组合而成的。“韦”的本义是指经过加工的熟牛皮,“刃”就是刀刃。大家不妨想象一下,手中拿着一张熟牛皮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不管是揉搓它、拧绞它,甚至是用刀去切割它,它都不会被损坏。要是把这种特性类比到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种文化上,那就是说它们具备强大的内在动力,质地柔软却又坚韧无比;在受到外力影响的时候,虽然会发生形状的改变,但是不会轻易折断;尽管会出现波动,却始终有办法恢复元气;即便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也始终具备很强的复原能力、耐磨能力以及内在驱动力。这便是“韧”字给予我们的文化心理层面的启示。
孔子提出“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应该拥有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孟子更是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来着重强调逆境对人格的锤炼作用。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柔之胜刚”,认为柔韧的力量比刚强的力量更具持久性。在变化中保持内心平和的“顺其自然”这种态度,体现出在巨大的变化当中保持韧性、以柔克刚的非凡智慧。
那么,在心理学领域里,什么是韧性呢?首先是反弹力,就如同一个物体在受到压力之后能够反弹回来,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其次是抗压力,就像是车轮上那种坚韧的橡胶,有着很强的抗压能力和耐磨能力。最后是创伤后成长(PTG)。有一个概念叫做“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就是说人在遭受挫折、磨难、打击之后,大脑神经系统会受到损伤,从而导致情绪和心理方面一蹶不振,甚至会崩溃。不过,心理学家还发现,很多人在经历创伤之后,凭借自己内心积极的力量,依靠科学的方法,完全能够走出阴影,达到一种更加快意的人生状态,这就是创伤后成长。
实验表明,不同的人对挫折的反应有着天壤之别。一部分人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战胜生活中的失落和打击,而另外一部分人却有可能因此而深陷痛苦之中。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就在于心理韧性的强弱不同。所以说,心理韧性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战胜困难、取得持续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变量。
无论是众多的心理科学实验,还是历史上伟大人物的事迹,以及我们身边众多普通人的生活经历,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心理韧性并非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需要经过后天不断地学习、探索、实践和调整,才能够逐步发展起来的。心理韧性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坚强。中国人吃苦耐劳的背后,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能够正视痛苦、摒弃空虚、隐忍坚毅、自强不息的心理力量。
一种具备韧性的文化,在应对变化,特别是那些长期、深层次、复杂的变化时,往往会经历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未雨绸缪。也就是面对可能出现的变化,要保持应有的警觉,谨慎地制定合理的目标与战略体系。第二个步骤是临危不乱。对于那些无法判断、难以预见的问题,要保持冷静,抵御外部负面影响的侵袭,以一种“柔韧”的姿态主动吸收外部能量。第三个步骤是随机应变。要适应变化并且采取灵活的战术与之周旋,从中找到发挥自身优势的空间,千万不能陷入自怨自艾的受害者心态,更不能抱怨“适应不良”,固步自封。第四个步骤是快速恢复。任何大的变化都是有时间周期的,当新的生存适应阶段到来的时候,要快速投入资源,建立创新系统来实现“反弹”,再次进入“未雨绸缪”的状态,从而形成一个闭环。
如今,我们想要提升心理韧性,战胜痛苦、挫折和磨难,是有很多科学方法的。
要打破完美主义,悦纳自我。很多优秀的人会陷入一种“自我批评的冲动”的误区,表现为过度的完美主义,这种优秀反而成为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研究发现,这种焦虑是导致心理韧性损耗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提升心理韧性,首先就得放下完美主义和自我焦虑的包袱,学会悦纳自己,欣赏自己。
要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人类的大脑能够产生一种非常重要的神经化学递质——催产素,它能够让人感受到爱、真诚和关怀,让内心充满温暖。因此,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和文化关系,多和家人、朋友、同事保持良好的交往,多参与社区活动,多去成全他人,拥有更多的社会同理心,这些做法都能够提升心理韧性。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科学技巧能够从细节方面帮助人们强化心理韧性。例如,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做一些放松的呼吸练习。当出现情绪损耗的时候,可以闻一闻自然界的清香。在面对挑战产生无力感的时候,可以给自己做一顿饭、泡一壶茶或者冲一杯咖啡。当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可以去做一些运动。人生是由一个个片段组合而成的,成功是由一个个细节积累起来的。不同的细节管理,会给人们带来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价值。这些方法都能够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克服情绪损耗,战胜自我怀疑,激发心理力量,走出心理低谷,创造出一种坚强、向上、永恒的韧性。当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积极向上的心理韧性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充满希望。
大文豪苏东坡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强的心理韧性。就像他在《定风波》里所写的那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重要的是要保持我们内心的平和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祝愿大家在2025年都能保持坚强的韧性,收获幸福的生活。
本文总结了心理韧性的内涵、来源、在心理学中的体现以及其重要性,阐述了有韧性的文化应对变化的步骤,详细介绍了提升心理韧性的方法,还以苏东坡为例强调心理韧性在面对生活挫折时的积极意义,指出当每个人都具备积极的心理韧性时社会将更有希望。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