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讲述了在西藏定日县发生地震后的藏历新年期间,中交路建的工作人员入驻野江村进行重建工作,受到当地藏民阿旺次仁的邀请,一同品尝传统食物“古突”的故事。展现了灾区人民积极乐观面对生活、藏汉两族人民友好相处的画面,同时也提及了灾后重建的规划等内容。
“呀,我吃到羊毛啦!”中国交建路桥建设北方工程有限公司的高建伟兴奋地叫着。高建伟来自河北,他第一次在西藏的农家过藏历新年,也是头一回品尝名为“古突”的传统食物呢。
“吃到羊毛呀,这表示你就像绵羊一样性格温和善良。”32岁的男主人阿旺次仁满脸笑容地解释道。
2月27日,正值藏历腊月二十九,是藏历新年的“古突”夜。按照西藏的过年习俗,这一晚每家每户都会做“古突”。阿旺次仁家做的“古突”属于藏式面粥,这粥里包含牛肉、羊肉、人参果等多达九种食材。每份“古突”里都有一个面团,面团里包着羊毛、辣椒、盐巴等有着不同寓意的东西,为新年增添了不少乐趣。
阿旺次仁的“家”,就在海拔大概4350米的定日县措果乡野江村过渡期安置点的第73号板房和第74号板房里。板房外面,寒风呼啸着,裹挟着沙尘漫天飞舞;而板房里面,火炉烧得旺旺的,满是融融暖意。
十天之前,包括高建伟在内的中交路建的93人,带着机械设备来到野江村。他们肩负着重任,那就是重建野江村。
1月7日9时5分的时候,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了6.8级的地震,这场地震造成了很多人员伤亡。震中距离野江村差不多6公里远,这使得野江村有大量的房屋倒塌,幸运的是只有两人受伤。
2月27日,阿旺次仁(左三)和中国交建路桥建设北方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一起在板房里吃“古突”。新华社记者 蒋梦辰 摄
地震发生之后,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方救援力量迅速赶来支援,野江村受灾的群众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物资也非常充裕。1月11日,野江村的76户共385名受灾群众就住进了板房。
藏历新年可是西藏极为重要的节日之一。阿旺次仁特别热情地邀请了中交路建的三位员工代表,到板房里一起品尝“古突”,共同庆祝新年。
“他们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重建家园的希望,大家都很激动。这里海拔高、又寒冷缺氧,而且每天下午风沙都很大,他们能过来真的很不容易,我们特别感谢。”阿旺次仁这样说道。
更让阿旺次仁高兴的是,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之下,中交路建还给阿旺次仁和其他一部分村民提供了务工的机会,每天的工钱是260元。目前是帮忙建设“重建指挥部”,之后还会参与野江村的重建工作。以前,阿旺次仁去拉萨打工,撑起家中九口人的生活。而今年,他能在家门口打工,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
“新的一年,希望新房子能快点建好,在下一个冬天来临之前就搬进新家,然后在新家里庆祝藏历新年。”阿旺次仁一边笑着一边看向高建伟说道。
“感谢大家让我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年。”高建伟说,“‘古突’的口感有点像我河北高碑店老家的稀饭,有一种特别的幸福感。”
他还表示,入驻野江村这10天以来,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藏族同胞的善良和热情,能感受到民族之间和睦团结的氛围,一定会全力以赴,保证质量并且如期完成家园的重建工作。
2月27日,阿旺次仁的妻子拉巴普尺正在盛“古突”。新华社记者 蒋梦辰 摄
“按照设计规划,野江村新房的选址离村民的田地更近,这样方便务农。”项目负责人董奥介绍说。
灾后重建工作可是震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据介绍,日喀则7个受灾县的重建工作将会在3月到4月之间陆续开展,重建房屋的样式会结合当地的生活习惯,尊重群众的意愿,采用“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的方式,确保12万多名受灾群众能够在2025年底之前搬进新家。
“明天中午我们还要在板房前的空地上跳洛谐(当地传统舞蹈)呢,你们也一定要来!”吃完“古突”后,阿旺次仁兴奋地说,“年初二的时候,我们还要走亲戚拜年,大家一起团聚。”
随着夜幕的降临,大家在温暖的板房里迎接藏历木蛇新年的到来。
在藏历新年前夕,记者走访了定日地震灾区,包括受灾最严重的定日县长所乡、措果乡和曲洛乡等地方,发现灾区的生产生活秩序基本上已经恢复正常了,农民们正在准备春耕备播,灾区的学生们也将会在3月5日举行“开学第一课”……
“过完年,我要继续在工地上为重建家园出一份力。”阿旺次仁坚定地说。(记者蒋梦辰、刘洲鹏)
文章围绕藏历新年展开,通过中交路建员工在西藏地震灾区野江村与藏民共度新年的经历,体现了藏汉民族间的情谊,如阿旺次仁邀请员工品尝“古突”等情节。同时介绍了地震灾区的情况,包括灾后重建工作的规划,如新房选址方便务农、不同的重建方式确保受灾群众按时入住新家等,也展现了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像农民准备春耕、学生即将开学等。这一切都传递出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信息。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6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