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县横渡镇一位名叫汪腊苟的剃头匠的故事。他是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从18岁开始从事理发行业,至今已有五十七年。在过去,传统剃头匠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提供理发服务,而汪师傅至今仍坚守在乡村,为老人和行动不便者提供上门理发服务。他每天徒步奔波,手艺精湛且细致,深受村民尊敬,他还表示要一直干到剪不动为止,他的行为见证了乡村的成长与变迁。
在石台县横渡镇,有一个人人都知晓的“名人”,他就是汪腊苟。汪腊苟是一位剃头匠,他就像一位乡村生活的温情守护者,用手中那把剪刀,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为村民们剪出了清爽,也剪出了温暖。曾经,剃头匠是非常传统的手艺人,他们以独特的方式提供理发服务。这些手艺人会挑着担子,担子的一头是火炉和脸盆,这是用来烧热水的,方便顾客洗头洁面;另一头则是精巧的小柜,里面整整齐齐地存放着理发工具。他们就这样走街串巷、赶集下乡,把便捷的理发服务送到每一位村民的身边。这样的场景,在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很少见了,但却如同深深烙印一般,铭刻在老一辈人的记忆深处。汪师傅就是从那个传统的理发时代一路走来的。即便到了现在,他依然坚守在乡村这片土地上。他专门为老年人和那些行动不方便的村民提供上门理发服务,这种服务既方便又实惠。每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汪师傅就会开始仔细地整理他的手提箱,认认真真地检查剪刀等理发工具,这是他每天工作前的必要准备,随后他便开启一天的奔波之旅。汪师傅不会骑车,所以他全靠着自己的双脚去丈量乡村的土地。有时候,他要步行到20里之外的村子,这一来一回可就是40里路啊,而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清晨时分,在鸿陵村,他的第一位顾客许灵坤早就已经在家中耐心地等候着了。许灵坤可是汪师傅的老主顾了,彼此之间非常熟悉。汪师傅熟练地引导老人坐在椅子上,然后打开手提箱,拿出围裙轻柔地给老人围好,紧接着就拿起剪刀开始剃发。许灵坤一边配合着汪师傅的动作,一边和他聊了起来:“我呀,从年轻的时候开始,这头发就一直是汪师傅您给打理的呢。您18岁就开始干理发这一行了,算一算到现在都快60年喽!”汪师傅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回应道:“五十七年啦,想当年他刚当老师参加工作,现在都已经退休咯。”在汪师傅精心地剃发完毕之后,接着就是给老人洗头、剃须、修面。经过这一番细致的打理之后,老人整个人看起来清爽了许多,老人满是感激地连连道谢:“每年啊,我都盼着汪师傅您来呢,每个月按时修剪,这整个人都变得精神多啦。”虽然汪师傅年近八旬,但是他的手依旧稳稳当当的,在理发的时候专注又细致,他的手艺和年轻的时候相比丝毫不减当年。理完发之后,汪师傅又匆匆忙忙地赶往下一家。“我一天最多的时候要给7、8个人理发呢,早上六点就得出发,一直要忙到晚上五点。最远的地方要去大宇坑,这一来一回就得走40里路。”汪师傅说道。很快,汪师傅就来到了横渡镇鸿陵村许排安的家中,老人已经早早地搬着盆和椅子在门口等候着了。汪师傅介绍说,他可是掌握着七八种男士发型的修理技巧呢。每个月他都会帮助许排安整理发型和胡须,而且在修面剃须的时候,他特别注意卫生健康,做到一人一换刀片。琏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任福贵说道:“我小时候就是汪师傅给理的发,我家小孩的胎发也是他给剃的呢。在我们村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大家都知道汪师傅,对他也特别尊敬。”当被问到什么时候放下剪刀不再干这行了,汪师傅的语气十分坚定:“我要剪到剪不动为止!给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孩子服务,这是在为人民做好事,也是我的本分啊。”从18岁到76岁,汪师傅就像一位乡村岁月的见证者,他见证了乡村的成长与变迁。从曾经的泥泞山路,到如今平坦的柏油路,他靠着自己的一双手、一双脚,走进了每一位顾客的心里。他从为幼儿剃胎发开始,一直到为老人整理发型,就这样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本文总结了汪腊苟作为一名剃头匠,从18岁开始,历经五十七年坚守在石台县横渡镇为乡村老人和行动不便者提供上门理发服务。他传承了传统剃头匠走街串巷的服务方式,手艺精湛且注重卫生健康,深受村民尊敬。他见证乡村变化且决心服务到剪不动为止,体现出他的奉献精神。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6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