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目标,强调农村作为生态资源富集地,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意义重大。阐述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产品供给的成果,通过数据展示森林覆盖率等情况。还分析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资源、产业、创新、政策协同,同时指出当前面临的问题,最后从资源与产业融合、增强创新、政策引领等方面提出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措施。
原标题为“多方协力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全力以赴推动农业提升效益、农村增添活力、农民增加收入。农村,这块蕴含丰富生态资源且生态产品供应充足的“生态高地”,若能完善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打通将农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路径,这对提升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来说意义非凡。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方式,使得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让保护生态环境变得“有利可图”。有数据表明,截至2023年底,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然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出200亿立方米,每年的碳汇量达到12亿吨以上,人工林面积在世界上位居首位,我国成为全球绿化增加最多的国家;林草产业的总产值超过9万亿元,构建起木竹加工、森林食品、林下经济、生态旅游这四个年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
对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等部门发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进行梳理后就会发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资源、产业、创新、政策的高效协同。比如,部分地区通过打造生态银行,构建起“分散资源 - 优质资产 - 生态资本”的完整资源链条,并且在创新与政策的双向推动下,培育生态产品的全产业链,促使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链条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像生态产品资源配置不够优化、效益不高,低端锁定限制价值增值空间,创新成果与需求脱节等。接下来,必须强化资源、产业、创新、政策的融通发展,保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从一方面来看,资源与产业就如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两只翅膀,只有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生态产品价值才能够顺利实现,生态环境优势才能持续转变为生态经济优势。要推动生态资源的确权登记,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绿色根基,不断提高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生态资源,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生态资源优势加速布局生态产业,构建起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和主体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同发展的生态产品全产业链,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为生态资源的运行提供资金支持,实现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转变。
从另一方面来讲,要增强创新能力。完整的创新涵盖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环节,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农民、政府等主体所掌握的知识各有差异,在各个环节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只有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资源、产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创新布局,才能够更好地助力资源、产业的建链、补链、强链。在进行创新布局时,不能仅仅追求高端,特别要注意将本地传统生态知识与科学知识深度融合,这关系到创新成果是否适合当地环境和需求,关系到创新成果是否被束之高阁。充分吸收生态资源监测与管理、生态产品生产与加工、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传统知识,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让创新真正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另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长期性和动态性,未来的政策制定需要从“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引领”,有效激发资源、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局面。所以,要围绕资源、产业、创新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投入力量,在时间顺序上层层递进,形成叠加效应。增强政策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切实发挥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各个部门政策的合力。
本文总结了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要求与农村生态资源的关系,回顾十八大以来生态产品供给成果,剖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所需的协同要素和面临的问题,从资源产业融合、创新增强、政策引领等方面提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策略,为实现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思路。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6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