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土楼活化:探索传统建筑的现代价值

福建漳州地区对土楼进行活化利用的情况。首先提到华安县启丰楼基本完成活化施工将成“先锋土楼书店”,引出福建土楼众多但部分面临发展困境的话题。然后介绍了以漳州7座代表性土楼为试点的活化利用探索,包括从平和县五寨乡寨河村旧楼遗址的活化成为克拉克瓷展示馆等,以及相关模型在国内外的展出情况。还阐述了各方合作给出的“中国式解答”,以及不同土楼如南靖县的进士楼、翠美楼等根据“针灸理论”进行“微介入”式的活化改造,提升居民居住舒适度和公共功能。最后讲述了如“火烧楼”“启丰楼”“宾阳楼”等土楼的活化情况和未来规划,也提到土楼活化存在的难题等内容。

漳州土楼活化:探索传统建筑的现代价值

在华安县,启丰楼已基本完成活化施工,即将被打造成“先锋土楼书店”。福建土楼,这一“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在闽西、闽南地区广泛分布,是具有极高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世界遗产。在福建省,除了300多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或者各级文保单位的土楼外,还有3000多座既非世遗又非“文保”的土楼。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迁,土楼的居住价值逐渐消失,那么这些土楼的出路在哪里呢?

在众多形态各异的土楼中,漳州正在探寻守护与发展土楼的方法。以7座具有代表性的土楼为试点,一场让古老土楼焕发新生的探索正在展开。

据东南网2月2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旻 张颖/文 林熙/图),在乡土建筑的“焕新”之路上,有着来自九龙江畔的“中国式解答”。

正月初十那天,记者来到漳州平和县五寨乡寨河村,正好赶上一场热闹非凡的当代平和窑陶瓷展。五寨乡是古代平和窑的主窑区之一,因克拉克瓷而声名远扬。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截获“克拉克号”葡萄牙商船,船上装载着大量中国青花瓷器,欧洲人便将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其原产地就是漳州平和。

举办陶瓷展的地点是当地有名的寨河旧楼遗址,这座外圆内方的土楼见证过克拉克瓷的辉煌往昔,却也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破败荒废。

如今,它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前:旧楼中心的方形楼心,斑驳的墙体静静地矗立着,暗黄的生土中夹杂着瓷片,散发着厚重而温暖的光芒;方形且四角被抹平的外环楼,部分留存着风雨侵蚀后的裂口,部分则添加了新建的悬挑式钢木结构,屋面采用新瓦与旧瓦混合铺设,呈现出新旧交融的独特美感。经过活化后的这个空间,将会成为克拉克瓷的展示馆以及五寨窑文化的研学馆。

此时此刻,它的模型正在70多公里之外的福建(漳州)土楼活化利用展示馆中,迎接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

和它一同展出的还有6个形状或方或圆的土楼模型,它们的实体分布在漳州南靖、华安、平和三县的青山绿水之间。去年11月底,展示馆正式开馆,集中展示这7座非世遗土楼的活化利用设计方案。

一年多以前,在距离漳州9300多公里之外的巴黎,“福建土楼 活化利用”专题展览作为中法建交6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在法国国家建筑博物馆举行,这也是中国建筑首次在该博物馆展出。这7个模型,与展厅窗外不远处的埃菲尔铁塔遥遥相望,相得益彰。

如何让传统乡土建筑焕发出新的活力,赋予其新时代的价值呢?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从九龙江畔到塞纳河畔,在中国民居建筑大师黄汉民带领的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团队,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著名青年建筑设计师徐甜甜领衔的北京DNA建筑事务所的携手合作下,通过这场传统建筑的活化之旅,给出了“中国式解答”。

2023年,北京DNA建筑事务所的《福建土楼活化利用》设计方案在意大利威尼斯豪瑞(Holcim)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中,荣获亚洲地区唯一的金奖。

双方的合作始于2021年,长期致力于乡土建筑活化利用研究的徐甜甜回到故乡福建,与黄汉民一拍即合。

徐甜甜说:“土楼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建筑及结构之一。”当她来到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第一次站在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土楼面前时,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些土楼原本是为了生存而建造的,曾经数百人在此共同居住,一起抵御外敌,建筑制式精简平均。“正因为其设计极简、功能极致化,所以才极美。”

她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土楼所代表的共同生活、共同劳作、共同御敌的生活形态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但其文化价值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福建土楼采用榫卯木结构、夯土墙等传统建造方式,具有很强的生态环保性。活化利用现存土楼能够降低碳排放,推动建筑领域的节能降碳,在注重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她还认为,保护像土楼这样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还能够有效地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此时的漳州也非常需要进行这样的“实验”,因为漳州不仅拥有多座世界遗产土楼,还有许多文保土楼以及非文保土楼。在“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要求下,急需找到土楼活化利用的思路。

经过前期的资料收集整理、现存建筑环境倾斜摄影、建筑内部激光点云扫描等工作,并多次进行现场踏勘,联合团队共同选取了华安县沙建镇的昇平楼、新圩镇的启丰楼,南靖县璞山村的翠美楼、进士楼、诗德楼,平和县坂仔镇土楼群的宾阳楼、五寨乡的寨河旧楼等7座土楼,开启了活化利用的探索之旅。

黄汉民说:“传统民居是对地域、人文、自然积极的回应,具有唯一性,值得珍惜。保护好传统民居与聚落,才能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价值。”他希望这个项目能够为现存的上千座土楼提供活化利用的参考,助力乡村振兴。

在拥有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怀远楼、和贵楼等著名土楼的南靖县,游客众多。但在景区内,仍然有不少土楼有居民居住。团队选择了梅林镇璞山村中的翠美楼、进士楼、火烧楼等三座形态各异的土楼,进行活化改造。

进士楼是一座四层的方形土楼,规模宏大,外墙和内部结构保存较为完整,每层有30间房,目前还有10多户人家居住。

中午时分,一楼厨房的高压锅发出噗噗的响声,蒸汽袅袅升起,给宽敞明亮的院子增添了一丝饭香。

两年前,这里就像一个大杂院。黄汉民告诉记者:“居民在内院搭建厨房、厕所,甚至还搭建酿酒作坊,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对于有居民居住的土楼进行活化改造时,项目遵循徐甜甜提出的“针灸理论”,采用“微介入”的方式,在尊重并延续原有的建筑技术和空间布局、保留历史痕迹和生活记忆的基础上,提升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同时更新公共功能,让居民能够充分使用这些传统建筑。

黄汉民说:“我们拆除内院的违建后,扩大了底层环廊,为每户居民增设了敞开式厨房,增加了一楼的使用面积,消除了火灾隐患。”同时,各层楼增加了应急照明、报警、疏散指示、管线桥架、消火栓等设施,让居住更加安全舒适。

此外,楼层中无人居住的闲置区域被改造成阅读室等公共空间,给居民带来了新的体验。

正月里,挂满红灯笼的四层圆形土楼——翠美楼格外吸引人,游客络绎不绝。这里的一楼公共空间有传统小吃、米酒、茶歇区等多种业态。

和进士楼类似,曾经的翠美楼内部空间杂乱无章,屋顶、连廊残破,多处楼板缺失,梁柱东倒西歪。

黄汉民说:“在拆除内庭院的私搭乱建后,我们将一楼外廊拓宽用作厨房,扩大了底层的功能性空间。”二、三、四层补全了披檐、隔断,原先没有楼板的位置则适当保留,形成通高两层的连通空间。这样既满足了居住需求,又留出了楼民休憩阅读的公共空间。

世代居住在进士楼的简姓人家,是当地的米酒作坊主。这一代传人简清碧正坐在一楼边卖酒边泡茶,她高兴地说:“活化改造后,我们的生活环境好多了,人气也旺起来了,产品的销路也更好了。”

同在璞山村中的“火烧楼”,正对着世界遗产和贵楼。它原名“诗德楼”,是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完整方形土楼。

在明清时期被几次烧毁后,它仅存半栋方楼和暗红色的几道残墙,当地人称之为“火墙”。蓝天下,红褐色的残垣断壁形成强烈的视觉震撼,一群来自江苏的游客正在墙边拍照打卡。

正在修缮的“火烧楼”,不久之后将被活化成为夯土技艺文化展示体验空间。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天宇工程设计所的文保设计师刘建军说:“楼顶增加新的观景平台,可以远眺和贵楼,鸟瞰整个村落景观。”

有着225年历史的圆形土楼启丰楼位于华安县新圩镇黄枣村,最多的时候曾有400多名饶氏族人居住于此,启丰楼见证了“北溪饶氏”的历史和九龙江航运的沧海桑田。此前它空置了30多年,立面与屋顶部分坍塌,隐藏在荒烟蔓草之中。

去年,启丰楼基本完成活化施工,已经举办过水岸集市、美食嘉年华等乡村旅游节,为畲族山村带来了别样的活力。

作为一座“无人”土楼,它如今的面貌更具设计感:部分屋顶修旧如旧,但开了“天窗”,将自然光引入室内,部分损毁的屋顶则保持着废墟状态。入口旁已经坍塌的二楼立面,新建了木结构的观景平台。登上平台,可以远眺群山,也可以一览门前百年樟树以及老铁路上缓缓驶过的火车。

至于它的未来形态,先锋书店(轮值)董事长张瑞峰告诉记者,不久的将来,启丰楼将被打造成“先锋土楼书店”。

在平和县坂仔镇铜溪两岸,“北斗七星土楼群”点缀在万亩柚林蕉海之中。其中,曾处于危房状态、顶层损毁的宾阳楼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如今修缮部分已基本完工,活化利用部分正在施工中。“宾阳书院”的匾额已经挂起,为村民保留历史记忆的同时,也成为新的社区中心。

徐甜甜说:“这些空置多年但周边仍有密集村庄的土楼,我们通过设计营造,希望实现功能的有机更新、空间的活化利用。”老建筑活化带来的新气象,也为乡村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

黄汉民认为:“在中国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福建土楼的活化,不仅承载着集体记忆、凸显独特的文化标识,也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探索。”但是,被列入名录的46座福建土楼,仅占普查总数的1.3%。

据介绍,福建土楼现存3754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3座、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58座。目前,绝大部分土楼已经空置,无人居住,面临着快速损毁的风险。

黄汉民痛心疾首地说:“普查拍摄到的土楼,有的可能在一个月后,甚至一场大风、一场大雨后,就坍塌成一堆黄土了。”看着壮丽的土楼群加速消失,他十分着急,“按照现有的灭失速度,未来十年内可能只剩下三分之一,也就是1000多座土楼。保护与活化,正在与时间赛跑。”

他还表示,现在的土楼活化利用还存在很多现实的难题。例如,土楼的改造利用不能简单地套用城市建设项目的流程,目前还没有夯土建筑的设计规范以及土楼建筑的消防规范,缺乏土楼改建的设计依据,此外,如何引导乡贤和社会力量参与土楼保护与活化利用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下面是关于福建土楼的名词解释:

福建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定名的“福建土楼”,是指主要分布在福建闽西和闽南地区,具有突出防卫性能、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居住空间沿外围线性布置、适应大家族平等聚居的巨型楼房住宅,包括客家土楼、闽南土楼和粤东北土楼。

客家土楼:为内通廊式聚居模式,底层厨房,二层谷仓,三层以上为卧房。二层以上以内向通廊贯通,设公共楼梯上下。主要分布在永定、南靖等县。

闽南土楼:为单元式聚居模式,每户为一独立单元,各自从内院入口,设户门、天井,独立楼梯上下。在省内主要分布在平和、诏安、华安、漳浦等县。

本文总结了福建漳州地区土楼活化利用的情况。从多座土楼的活化实例,如启丰楼、寨河旧楼等,展示了土楼活化后的新功能和新面貌。阐述了土楼活化背后的多方合作、所获荣誉以及相关理念。还提到了有居民居住的土楼如何在保障居民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活化改造,以及土楼活化对乡村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土楼活化面临的诸多现实难题。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5731.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2月27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