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金融男变身新农人:沈叶鑫的闵行创业路

一位名叫沈叶鑫的海归人士从金融领域跨界到农业领域,在闵行创业成为新农人的故事。文章详细阐述了他创业的背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应对策略,以及他对未来的展望等内容。

2月23日,《新民晚报》四版头条报道了《撕下海归“金融男”标签,沈叶鑫回闵行创业成了一位新农人》这一事件,详情如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沈叶鑫给人的印象:壮实的体魄、朴素的衣着、憨厚的笑容,作为上海农娱果蔬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他和沪郊农人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脸上那副眼镜。他1985年出生,从七宝中学毕业后赴英国完成大学学业,回国后成为期货公司里一名典型的“金融男”。那他为何会从金融跨界到农业呢?这要从他的家庭背景说起。他可是个“农三代”,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的外公在上海农校当老师,七十年代末,他的父亲就读园艺专业,而且外公曾是父亲的班主任。沈叶鑫从小就在农校的教工宿舍长大,学校有奶牛场和园艺场,他就在这样充满“农业”气息的环境中成长,家人的话题也总是围绕着农业。后来由于期货公司工作压力太大,他换了单位,在职场辗转之后,2013年,28岁的他决定回农村创业。他表示自己喜欢农业,喜欢农村的氛围,想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他看来,种地是按照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需要熬夜,也不需要承受金融领域加杠杆的压力。期货的周期按秒计算,而农业按月计算,节奏舒缓得多。一颗种子在眼前发芽,精心照料后慢慢成长、开花结果,只要努力就有收获,只要付出劳动土地就会给予回报,农业就是这么治愈且实在。创业初期,他在浦锦街道芦胜村流转了219亩菜田种植绿叶菜。但由于交通物流的快速发展,上海本地蔬菜在价格上难以与外地运来的蔬菜竞争。本地土地租金一年1800元/亩,是外地的两三倍,劳动力成本也比外地高出1/3以上,所以在批发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菜贱伤农,种得越多赔得越多。于是从2016年开始,他转变思路,采用友善农业标准种植蔬菜,直接配送家庭用户。比如大田种植鸡毛菜一年能种10茬,采用友善农业标准种植最多只能种六七茬,且土地还需要休耕,但蔬菜品质提升了,他也因此找到了愿意支付更高价格的客户群体。同时,合作社逐步转型,从纯农业转向涵盖亲子旅游、农家餐饮、劳动研学、自然教育等一、三产融合的农文旅项目,规模不断扩大,除了芦胜村和浦江村的农场,还流转了近浦村的土地,总经营面积达到约500亩,并且农娱果蔬专业合作社入选2023年国家级生态农场和上海市学生劳动教育基地。他为自己的农场取名“种动员”,因为种子代表着希望。近浦村靠近黄浦江,依托滨江涵养林,他积极开发劳动教育、自然教育等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新型体验课程。他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三中学、上海师范大学附中闵行分校深度合作,为学生群体提供社会实践、春秋游、主题课程等服务,2023 - 2024学年累计服务1.5万人次。围绕24个节气,农场开发了很多活动,每年为浦锦街道居民提供科普教育和农业体验类服务,累计服务超1000人次。沈叶鑫表示,当初选择在闵行创业,一是因为自己在这里长大,对这里感情深厚,二是区政府重视农业且扶持政策良好。例如大批家长带孩子来农场体验时吃饭成问题,在街道努力下,浦江村一处1300平方米的办公厂房将重新启用,作为“种动员”的餐饮配套,预计5月开业,这是拆违后盘活村集体资产的一次探索。从2013年创业至今,12个年头过去了,围绕农业他还有很多规划,他希望将农场打造成一个集休闲体验、科普教育、乡村文旅、餐饮、夏日夜经济等多业态于一体的农业田园综合体。(部分图片由AI生成)

本文总结了沈叶鑫从海归金融男到闵行新农人的转变历程。从他的创业初衷源于家庭影响和对农业的热爱,到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后的积极转型,再到他在农业领域开展多种业务并取得成果,以及他对未来农场的规划,展现了他在农业创业道路上的探索与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5451.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2月27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