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相关的理念展开,阐述了心佛觉照定的关系、修行过程中的要点如照顾当下、坐断三际等,还谈及佛法是要靠自己领悟而非仅仅是书本知识,以及做一个合格出家人的重要性等多方面内容。
心即佛,佛即觉。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心与佛、佛与觉之间的内在联系。心如同根源,当达到佛的境界时,也就意味着达到了觉的状态。这种觉并非是一种朦胧的感知,而是一种清晰、透彻的觉醒。
觉即照,照即定。觉的状态下就如同有一束光照亮内心,这种照会让内心安定下来。而这种定并非是一种有固定形态的定,就像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这般自然。
在修行之路上,存在着两方面的阻碍。一方面,是自身多生累劫的业障。这些业障如同浓重的迷雾,被无明烦恼所牵扯,使得我们的心难以集中于一点。另一方面,外界的种种诱惑,如苦乐、好坏、美丑、疏亲、是非等,它们时刻都在刺激和引诱着我们。这些外在因素就像无形的绳索,让我们难以坚守当下的一念。如果做不到关照当下这一念,那么修行往往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比如念阿弥陀佛或者数息等修行方式,不过是在种下善根罢了。关照当下,实则是修行的首要口诀,任何修行法门都离不开这个要点,都是从关照当下开始入手的。
当能够关照当下之后,进一步的就是要将关照当下贯穿始终,做到“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这并非是说这一念真的持续万年之久,而是用“万年”来形容这一念持续的时间极为漫长,长到不会再受到其他任何事物的干扰。这一念会变得坚定不移,就如同达到了一种“针扎不进、水泼不入”的境界。当达到这种境界时,就有可能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坐断三际。所谓坐断三际,就是“一念万年”这一念已经强大到可以将过去、现在、未来一下截断。就如同在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之际,中间存在着很大的空间距离,而过去、现在、未来的当下就是一种空空明明的状态,什么都没有,这就是坐断三际。然而,坐断三际这种境界并非一次就能完全达到,它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只有当这种境界多次出现并且能够稳定下来,其持续的空间足够长且足够大时,才能够真正地做到不生不灭。
书本上所记载的仅仅是知识。那些并非和尚或者没有信仰的人,即便照本宣科也能够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这些知识与他们自身的身心性命毫无关联,他们所说出来的仅仅是知识,并非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需要我们自己去亲身实践,只有通过证道所获得的才是佛法。佛法,其实是心法,这种心法需要我们自己去领悟。自己领悟出来的东西才能够真正地让自己受益。如果仅仅是学习知识,那么就会被知识所左右,永远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只有自己领悟到的东西,才能够真正地为自己所用,这就如同抓住了佛祖的鼻孔。佛祖的鼻孔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佛法的要领。就好比一头牛,在没有抓住它的鼻孔时,它四处乱跑,根本无法控制。一旦抓住了牛的鼻孔,它就会老老实实地听从使唤。当抓住了佛祖的鼻孔时,一切都是从自性中自然流露出来,这个时候就不是佛法来驱使你,而是你能够驾驭佛法了。在祖师语录中经常能看到“这个没把鼻的老汉”这样的话语,其意思就是没有抓住要领。只有抓住了佛祖的鼻孔,才算是真正得到了佛法的要领。
想要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出家人并非易事。如果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出家人,无论是对自己、对佛门,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只有坏处。我们每个人,包括我自己,都应该深刻地反省。一定要成为一个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三宝、对得起社会大众的出家人。要想成为这样的出家人,就必须在佛法的修证上有所建树,要能够触摸到佛法的边缘,得到真实的受用,从而在二六时中约束自己的身心,避免迷失在生活之中。
愿全体大众共勉!
文章阐述了修行中的诸多理念,包括心佛觉照定的关联,修行的关键在于关照当下并达到坐断三际的境界,强调佛法要靠自己领悟而非单纯的知识学习,以及做合格出家人的重要性与意义等多方面内容,旨在引导修行者正确对待修行与生活等多方面的关系。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5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