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NFC骗局频发,你知道如何防范吗?

手机NFC功能被骗子盯上而引发的诈骗事件。通过李先生和罗女士的受骗案例,阐述了骗子的诈骗手段,同时从法律角度分析了这类骗局的定性,还探讨了用户、银行等相关方在这类事件中的责任,最后给出了遭遇此类骗局时应采取的法律行动建议。

2月24日,“#骗子盯上了你的手机NFC功能#”这个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这一话题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

手机NFC骗局频发,你知道如何防范吗?

李先生就遭遇了这样的骗局。有骗子让李先生下载一款软件,然后用手机NFC功能进行刷卡操作。李先生按照骗子的指示做了两笔金额很大的交易,当骗子要求他进行第三次刷卡的时候,李先生才察觉到不对劲,可是这个时候他已经被骗走了9.8万元。

罗女士也有类似的遭遇。不久前,罗女士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对方骗她说她已经开通了“会员直播服务”,要是不取消的话就会被扣除很多钱。罗女士就添加了对方提供的客服账号,还下载了两个App安装包,一个是会议类软件,另一个是支付工具。开启屏幕共享之后,罗女士的手机就被远程操控了,甚至还会自动黑屏。

之后,骗子让罗女士把银行卡靠近手机的NFC识别区域,还告诉她不要操作手机。没过多久,骗子发了一个“关闭会员成功”的假消息就断开联系了。罗女士和家人检查之后发现,银行卡里的钱已经被转走了。

那这种“贴一下”钱就没了的骗局,在法律上是怎么认定的呢?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聂素芳律师表示,这种骗局的行为人可能涉及多种罪名,具体怎么认定要根据行为人获取财物的具体手段以及被害人的主观状态来判断。

李先生是被骗后用手机NFC功能直接刷卡的,罗女士是被骗后授权对方操控自己的手机然后完成支付的。在这两个过程中,李先生和罗女士都是因为被骗产生错误认识,主动完成刷卡操作或者授权,然后遭受了财产损失,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的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另外,虽然被害人是被骗下载了不明App,但是如果行为人是通过技术手段在被害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了被害人的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等,然后利用手机NFC功能盗刷银行卡资金的,这种情况应该认定为盗窃罪。如果窃取的是被害人的信用卡信息,再用手机NFC功能盗刷的,还可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那么,用户因为下载不明App或者没有妥善保管手机导致NFC功能被滥用,需不需要承担部分责任呢?《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市盈科(石家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毕强律师分析认为,按照一般的法律原则,用户有合理注意的义务,就是应该对自己的设备和银行卡信息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比如说不随便下载不明来源的软件、不轻易相信陌生电话等。如果用户没有尽到合理注意义务(比如随便下载恶意软件、主动泄露银行卡信息),可能就要承担部分责任;要是诈骗分子采用非常隐蔽或者专业的技术手段(比如远程操控、恶意软件自动化操作),用户即使采取了基本的安全措施还是被骗了,那么主要责任就应该由诈骗分子承担。银行、支付机构也有安全保障的义务,如果银行、支付平台没有对异常交易做出有效的预警或者采取额外的验证措施(比如大额交易短信验证码),用户可以要求金融机构承担部分责任。

要是遇到这种骗局,第一时间应该采取哪些法律行动呢?聂素芳律师提醒:

首先,要马上联系银行或者支付平台,及时冻结被盗刷的账户;

其次,要保留支付记录,把下载App安装包的截图、接收的短信、微信聊天记录等相关证据保留好,还有和银行、支付平台的聊天、通话记录也要保留;

第三,要及时寻求法律帮助:马上报警并且完整地陈述事实、提供相应的证据;如果银行或者支付平台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也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挽回损失。

“同时,相关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应该加强技术防护,防止这种犯罪进一步蔓延。”毕强说道。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5239.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2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