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天工”人形机器人在多项关键功能上取得重要突破,体现了北京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成果。还阐述了北京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包括政策支持和全市上下的努力。同时指出2025年北京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布局规划,以及在产业协同、克服短板、吸引人才等方面的举措,最后展望该产业在首都的美好未来。
杨维立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透露,北京市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天工”人形机器人有着令人瞩目的表现。在视觉相关的“感知行走”方面,这个机器人取得了重大进展,能够更加智能地感知周围环境并进行行走动作。而且,在复杂地形高速奔跑以及跨越大高差台阶等关键功能上,“天工”人形机器人也实现了重要的突破。
机器人被视作“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以及应用在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和高端制造业水平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近年来,北京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得相当蓬勃,不断传来好消息。就在去年,全球首例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拟人奔跑得以实现。而如今,“天工”人形机器人在户外真实地形测试里,成功登上了北京通州区海子墙公园的最高点,这一壮举让它成为能够在室外连续攀爬多级阶梯的人形机器人。这样的突破,强有力地展现出北京在人形机器人产业方面拥有的“硬核”实力,以及所收获的丰硕成果。
北京人形机器人产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并且取得显著的成效,这既离不开全市上下持之以恒的努力,也得益于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比如说,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像《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 - 2025年)》以及《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等。这些政策持续释放着政策红利,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加速跑”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人形机器人是未来产业当中至关重要的领域之一,也是构建未来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2025年开始之后,北京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布局方面一刻也没有放松。2月5日召开的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着重强调,要持续加大对战略性产业的支持力度,围绕着未来产业构建起长期投入机制。2025年北京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北京将人形机器人列为未来产业重点培育的方向,并且计划举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领域的应用。这些要求充分展示了北京培育和壮大未来产业的决心与魄力,同时也为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明确了方向和路径。
要抓住重点寻求突破,从而打造出“以点带面”的效应。北京集中力量打造机器人产研结合示范区、产用结合集聚区,聚焦京津冀机器人产业的协同发展,深入落实“服务包”“服务管家”等制度,促使政策、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朝着机器人头部企业倾斜,抓住关键之处、突破重点环节、以点带面,推动机器人产业链和供应链不断地创新发展。
在产业协同方面下功夫,克服“短板”效应。目前,我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着不少的问题。例如在关键硬件方面存在着技术短板,产业生态也还不够完善。因此,要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有针对性地弥补短板。与此同时,采取鼓励头部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等措施,带动上下游的产学研机构协同合作、共同攻关,从而推动产业的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在“筑巢引凤”方面见到实效,激发人才的“磁吸效应”。人才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一方面,要通过完善科研任务的“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鼓励行业中的领军人才挺身而出,支持青年科研人才担当重任;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鼓励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到北京来创新创业,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积极提供事业平台、科研经费、生活保障等多方面的支持,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科研攻关和干事创业当中。
在机器人产业的赛道上竞争,北京不但拥有基础和优势,而且潜力巨大。只要相关的部门和企业振作精神、看准方向就行动、善于做事并且取得成功,形成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积极局面,人形机器人产业必然能够在北京这片土地上不断发展壮大,一路繁荣昌盛,为首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
本文总结了北京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成果,从“天工”人形机器人的功能突破体现北京在该产业的实力。阐述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包括政策支持等。介绍2025年的布局规划,如将人形机器人列为重点培育方向等。还提到在产业协同、吸引人才方面的举措,最后展望产业在首都的发展前景。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4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