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开国功臣虞庆则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家族背景、在隋朝建立中的贡献、在军事外交方面的成就,以及最终被隋文帝冤杀的过程和背后的原因等内容。
开皇十七年(597年)十二月,隋文帝杨坚突然下达旨意,将从南征岭南胜利归来的重要大臣虞庆则处以死刑,而且给他安上的罪名是蓄意谋反。此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发了众人的猜疑。要知道,虞庆则可是隋朝的开国功臣啊,他的官职都做到了宰相的高位。如果他真的有谋反之心,为什么不在南征统领军队的时候动手呢?这显然是一个冤案。那么,这位能文能武、功绩卓著的虞庆则为什么会落得这样凄惨的下场呢?
一、虞庆则:隋朝的功臣
虞庆则的祖先原本姓鱼,曾经为建立大夏政权的赫连氏效命,因此就在灵武定居了下来,并且成为当地有权有势的家族。在北周时期,虞庆则的父亲虞祥担任灵武太守,后来全家搬迁到京兆栎阳(也就是现在的陕西临潼)居住。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之下,虞庆则从小就开始练习武艺,成年之后更是勇猛无比。他胆量过人,精通鲜卑语,身上穿着厚重的铠甲,还带着两个箭袋,能够左右开弓骑马射箭,本州的那些豪杰侠客都对他敬畏有加。
后来,虞庆则改变志向开始读书,“常常仰慕傅介子、班仲升这样的人”。在549年的时候,文武双全的虞庆则在高颎的推荐下担任石州总管。没过多久,隋国公杨坚假传诏书开始辅政,大概也是在高颎的引荐之下,虞庆则成为了隋文帝的心腹之人,还参与了篡位相关的事宜,并且劝说杨坚将北周皇室全部杀光。杨坚称帝之后,虞庆则“晋升为大将军,调任内史监、吏部尚书、京兆尹,被封为彭城郡公,还担任营新都总监”。
二、外交军事上的成就:降服突厥
开皇二年(582年),突厥的沙钵略可汗率领大军南下侵犯隋朝边境,隋文帝马上调兵遣将进行抵抗反击。虞庆则被任命为元帅,率领军队驻守在弘化。在和突厥的对抗当中,虞庆则按兵不动,结果导致偏将达奚长儒损失惨重。但是让人意外的是,隋文帝并没有责怪虞庆则,反而还让他担任宰相。这个时候的虞庆则,和高颎、杨雄、苏威一同被称为“四贵”,是朝廷当中最为显赫的官员之一。
突厥分裂之后,沙钵略可汗请求隋朝派遣重要的大臣前去谈判,于是在开皇四年(584年),虞庆则承担起了这个重任。在谈判的过程中,突厥并不愿意臣服于隋朝,想要和隋朝平起平坐。经过一番艰难的较量之后,突厥的首领们“都跪拜接受诏书,于是马上称臣向隋朝朝贡,表示愿意永远做隋朝的藩属”。之后,沙钵略可汗还赠送虞庆则一千匹马,“并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对于这件事情,虞庆则没有向隋文帝请示,就擅自接受了。
三、走向末路:受到猜忌
对于虞庆则擅自接受突厥馈赠这件事情,隋文帝虽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但是这件事已经引起了隋文帝对他的反感。在平定陈朝之后,隋文帝举办了一次宴会。在宴会期间,虞庆则竟然和杨素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双方互相揭露对方的短处,闹得非常不愉快。随着天下的统一,隋文帝的猜忌之心也变得越来越重,他对那些曾经帮助自己夺取天下的人十分忌惮,担心他们会效仿自己夺取皇位,所以就杀掉了不少开国功臣。
开皇十七年(597年),“岭南人李贤占据州郡造反”。隋文帝杨坚直接点名让虞庆则率领军队前去征讨。当时,虞庆则的妻弟赵什柱“和虞庆则的爱妾私通”,他担心这件事情被发现,于是就散布谣言,说虞庆则不愿意出兵,这就引起了隋文帝的不高兴。在平定叛乱之后,虞庆则派赵什柱回京城汇报军情。可是赵什柱却诬告虞庆则“谋反”。就这样,猜忌心极重的隋文帝处死了虞庆则。
参考资料:1.《隋书》;2.《资治通鉴》
虞庆则本是隋朝的开国功臣,有着卓越的军事和外交等多方面的贡献。他从一个家族出身不错且自身文武兼备的人,在隋朝的建立和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由于他在一些事情上的处理不当,如擅自接受突厥馈赠,又与杨素产生争执,加上身边人的背叛诬告,最终被隋文帝猜忌并冤杀。这一事件反映出封建王朝中功臣在帝王猜忌之下的悲惨命运。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3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