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探讨在我国人口呈现少子化、老龄化趋势,面临“未富先老”状况下,人口红利是否还能延续的问题。通过分析人口与红利、“富”与“老”的辩证关系,展现人口红利内涵的变化以及银发群体带来的新机遇等内容。
本报记者刘念报道。在网络上,有人提出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正面临着“未富先老”的挑战,似乎人口红利已经见底。这不禁让人产生诸多疑问:咱们国家的人口红利还能否持续下去呢?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是否都会受到影响呢?将来在赡养长辈和自己养老方面,会不会压力巨大呢?这是来自人民网网友1*********3的困惑。
人口问题,可是关系到国家的大事。当下,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少子化、老龄化等趋势性特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两成。一边在向着共同富裕迈进,一边却经历着“未富先老”的情况,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状况。
“未富先老”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不是就意味着人口红利消失了呢?人口发展还能不能支撑我们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呢?
想要寻求答案,不妨先从其中两组关键词入手,理清人口与红利、“富”与“老”之间的辩证关系。
我国数十年的快速发展,创造出的“两大奇迹”,无疑是得益于丰富的劳动力。但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红利以及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才是更为根本的原因。人口并非发展红利的全部构成要素,即便劳动力数量减少,还有政策、技术、资本等要素可以补充、兜底,从而对冲单方面的影响。
再来说说人口红利,其内涵也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人口发展,既要看数量,也要看质量。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国民素质的显著提高,人口红利不但没有消失,反而为人才红利打开了增长的空间。释放人才红利,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这正是“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所在。
人口与红利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一道简单的加减运算题,更像是包含着若干变量和算法的多元函数,只有从高阶视角出发,才能透彻地进行解析。
同样的道理,人口红利不仅要看增量,也要看存量;不仅仅在于年轻的“新生代”,也在于愈发充满活力的“老一辈”。
曾经,人们还担忧老年人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节奏。可转眼间,就有一批老年人开始刷短视频、爱上网购,甚至自己成为网红、做起电商,打破次元壁、火爆出圈。1.7亿中国老年网民为互联网注入了新的活力,人口红利的延续效应不容轻视。
把视野放得更宽一些,银发群体在更多领域同样朝气蓬勃。在风景名胜地,他们带着户外装备、摄影器材,体力丝毫不输年轻人;他们相约健身房、滑雪场,尽情燃烧卡路里;他们投身各类教育平台,舍得为知识付费,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中老年文旅年消费超7000亿元、在线教育人群约3500万、马拉松参赛者逐年增加……六七十岁的年纪,正是勇于“闯荡”的时候。
“老”,未必会成为“富”的阻碍。
“银发经济”已经写进政策文件,站在了风口之上;“银发力量”入选年度流行语,备受人们关注;陪老年人就诊、代写回忆录等,成为许多年轻人“创收”的新行当。身边的事例以及大数据都表明,亿万“银发族”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完全能够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社会发展的机遇。
朝着“老”这个方向发力,再创红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健全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激发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活力,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让全体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等内容。顶层设计已经指明了方向,众多实干者、创新者正闻声而动、辛勤耕耘。
人口有存量、有质量,银发力量振作起来、老当益壮。释放新红利,是可以期待并且能够实现的。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还能看到要统筹应对少子化、老龄化问题,避免顾此失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人口发展的新形势下,不断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的动力。这一系列的战略举措,既照应当下,又照亮未来。
在新时代的中国,无论老少,都有条件去展望并践行同一个目标:充满信心,让日子过得更好。
本文围绕我国人口发展中的“未富先老”现象,深入分析人口红利与人口发展的关系。阐述人口红利内涵的演变,指出人口质量提升带来人才红利的增长空间,同时强调银发群体带来的诸多新红利,包括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最后表明在人口发展新趋势下,通过一系列战略举措可应对挑战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等目标。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3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