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展开,介绍了科举制度在1300年历程中的发展情况,以清代科举为蓝本,通过诸多资料,用讲故事的方式解读科举制度。重点讲述了唐代科举中的“行卷”现象,包括行卷的定义、形式、作用,以及行卷过程中的趣事和面临的问题等内容。
科举制度历经1300年,它曾是一种相当完备的人才选拔机制,然而最终走向没落。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代王朝利用科举来实现笼络英才的政治诉求,舞弊与防弊也一直在精彩地较量着。
科举被外国人誉为“世界第五大发明”,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很少有制度能像科举这样深刻地影响数以亿计人的生活。
《科举1300年》由潘剑冰著,金城出版社出版。作者以清代科举为依据,参考众多回忆录、日记、笔记、杂谈、奏章、小说等资料,以讲故事的形式重新解读古老的科举制度,将士人群体在科场和官场的命运重现,把抽象的制度转化为形象的故事,让我们在冰冷、晦涩的科举相关事物中感受到温暖。
许多才华横溢或者年少轻狂的举子们一开始就将进士及第当作唯一目标,这也是唐代众多有志青年的共同追求。在进京赶考的路上,他们充满自信,意气风发,想着行囊中那些准备用来“行卷”的作品,深信这些作品能让自己名震京华,一举成名。
原来,唐代进士科考试的竞争在考前就已经开始,这就是“行卷”。所谓“行卷”,是指唐代举子在参加省试之前,把自己所写的诗文装裱成卷轴,送给达官贵人或者社会名流,通过这些人向主考官赞誉和推荐自己,以此增加录取的概率,甚至可能被预录取。
唐代主考官能够根据他人的推荐(这种推荐被称为“公荐”)预先拟定录取名单,这被称为“通榜”。通榜和最终的榜单往往有很大的重合度,这种在后代看来不可思议的行为在唐朝却是官方允许的。开元年间,韦陟担任主管科举的礼部侍郎之后,甚至明令考生在省试之前将平时所作的诗文先交给尚书省,这被称为“纳省卷”,后来成为一种惯例,一直延续到五代。不过纳省卷有严格的内容和形式限制,再加上主考官根本没时间看完那么多省卷,所以举子们还是更重视私下里的行卷。
因为“行卷”非常重要,关系到考试的成败,如果第一次“行卷”没有得到回应,很多人会再次进行“行卷”,这被称为“温卷”。有的举子行卷遭到拒绝,还会在路上围追堵截行卷对象,以至于在省试前夕,一些达官贵人出门时不得不带上几个强壮的家丁来阻拦。
关于行卷,有不少佳话。例如白居易和顾况。少年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稿来到长安,向诗人顾况行卷。顾况一开始看他衣衫褴褛,当面取笑他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他看到白居易的诗文,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拍案叫绝,说道:“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意思是能写出这样的诗,别说在长安,走遍天下都没有困难。于是顾况此后逢人就夸白居易,使他的诗名大震。不过当时顾况地位不高,没有真正帮到白居易。好在白居易年仅十五岁,并不着急,等到他中进士时,已经是十几年后的事了。
还有朱庆馀和张籍。唐敬宗宝历年间,朱庆馀在参加省试前夕,给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献上一首行卷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闺意呈张水部》)诗中表面是刚出嫁的新娘第二天要拜见公婆,担心妆容不好,不能给公婆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所以忐忑地询问丈夫的意见。
实际上,朱庆馀是委婉地询问张籍自己的诗文如何,是否能入他的法眼。把这样的目的写得如此浪漫有情调,就连诗坛老手张籍也被打动了,挥笔写下《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意思是放心吧,凭你的水平,肯定能脱颖而出。果然,朱庆馀很快就高中进士。
确实,行卷对甄别和选拔人才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因为应试作文和平时作文完全不同,即使像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在考场上也未必能写出好诗。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样的句子是可遇不可求的神来之笔。
行卷作品有助于考官了解考生的真实水平,避免误判和乱判。唐朝的进士科确实吸收了很多优秀人才,行卷功不可没。在那些自尊心较强的考生心中,行卷不算请托,他们认为请托是毫无技术含量的,“贵者以势托,富者以财托,亲故以情托”,而行卷靠的是自己的才华。
如果你的文章足够优秀,甚至不用自己去行卷,别人都会帮你行卷。杜牧23岁写出传世名作《阿房宫赋》,风靡一时。据《唐才子传》记载,杜牧26岁考进士那年,太学博士吴武陵专门找到主考官礼部侍郎崔郾,当场背诵《阿房宫赋》,请求录取杜牧为第一名。可惜当时前四名已经内定,最后杜牧被录为第五名。
这些美好的故事确实增加了考生的自信和勇气,让他们沉浸其中,感觉好运即将来临。于是一到长安,安顿好后就开始行动。第一步,考生要先打通关系,联系上某个显贵,可能是老乡,或者是发小的三姐夫的二姑丈之类的关系,如果实在不行,关系链还可以再拉长,反正按照六度空间理论,通过六个人就能和任何人联系起来,而拉关系一直是国人的特长。
关系打通后,就可以上门了。但当你赶到显贵的府外,可能会发现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队。像你这样的寒门子弟骑着瘦驴,遮着脸穿过闹市,三三两两来到显贵的府邸外,在门前百步的地方停下来,向负责接待客人的典客递上自己的名刺(名片),请求对方转交自己的文章。最终你在寒风中等待了一上午,连显贵的面都没见到,但好歹把行卷的卷轴交给了典客,满怀期待地离开了。
运气好的话,显贵很快会请你上门喝茶,但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行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请托的人有数千之多,但录取的人数只有二十多人,你的排名可能在百名之外。
更大的可能是你等不到消息。原因比较复杂,比如人家看你年纪小却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怀疑你抄袭。这也不能怪别人,这种现象确实很常见而且越来越严重。据《太平广记》记载,诗人李播任蕲州刺史时,有一个考生拿着诗文向他行卷,结果李播翻开一看,正是自己当年未及第时向人行卷的作品。这种“文抄公”破坏了行规,降低了社会信用,使得真正有才华的人行卷越来越难。
而且这么多年行卷下来,评委们早就审美疲劳了,一般的诗文很难打动他们。于是有些人开始标新立异,用“传奇”来行卷,这也促使唐代传奇开始兴盛起来。
行卷的结果,有人欢喜有人愁,转眼间省试就快到了。
科举制度有着1300年的漫长历史,它对社会影响深远。文中重点阐述了唐代科举中的行卷现象,包括行卷的多种形式、意义、产生的趣事如白居易与顾况、朱庆馀与张籍等,也提到了行卷面临的诸如抄袭、审美疲劳等问题。通过这些内容,让我们对科举制度尤其是唐代科举中的特殊选拔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3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