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在崇祯九年开始的西南“万里遐征”之旅,包括他游历的路线、对山川地貌的考察成果,以及他在旅途中体验到的西南地区的赶集文化、饮食文化,还有他在旅途中与当地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互动所展现出的真挚情谊等。
踏遍西南万里路,山川奇绝入我怀!
▲徐霞客游历路线。(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微信公众号)
01 “万里遐征”,出发!
崇祯九年(1636年)九月十九日,徐霞客开启了他梦寐以求的“万里遐征”之旅。当时的他年过半百,身体状况逐渐变差,可他心里清楚,如果再不出发,可能这辈子就没有机会了。他从江苏江阴出发,一路往西前行,这一去就是四年。在这四年间,他游历了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后从云南鸡足山开始往东返回。
徐霞客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停留了很长时间,对当地的山川地貌进行了深入考察。崇祯十一年(1638年),他横跨广西、贵州、云南,通过追踪水系的源头、向当地群众询问、翻阅相关的图经志书等方式,成功掌握了盘江的源流情况,并且写下了著名的《盘江考》。值得一提的是,徐霞客还是历史上考察腾越(今云南腾冲)火山的第一人。
▲漓江广西阳朔段景色。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在贵州,黄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让他大为惊叹,他写道:“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黔游日记一》)从他的描述中,即使过了千百年,我们仿佛依然能听到黄果树瀑布飞流直下的轰鸣声,感受到大自然那雄浑壮丽的力量,这种力量能深深触动我们内心深处。
在云南,徐霞客环绕滇池游览,登上了鸡足山。当他在茈碧湖泛舟的时候,目睹了“灵海耀珠”的奇妙景色:“海子中央,底深数丈,水色澄莹,有琉璃光穴从水底喷起,如贯珠联璧,结为柱帏,上跃水面者尺许。”从远处看,水中的倒影就像“千花万蕊,喷成珠树,粒粒分明,丝丝不乱”。(《滇游日记七》)这样的美景就像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精致的礼物,让人陶醉。
在这场探索自然的旅途中,徐霞客遭遇了数不清的磨难,盗贼、断粮、危险的处境、腿部疾病等都困扰着他,甚至有一段时间因为腿疾而行动不便。但是,当他看到那些令人震撼的奇观时,心中满是满足和自豪,这些感觉驱散了所有的疲惫和痛苦。在那一刻,他肯定觉得这一趟来得太值了。
02 边走边体验,很难不爱上!
徐霞客在游历西南的时候喜欢上了赶集。古老的赶集习俗蕴含着浓厚的商业和文化内涵。徐霞客在游记中提到:“贵州为场,云南为街子,广西为墟。”(《滇游日记三》)
刚到云南楚雄的时候,他就跟着当地的寺僧一起去逛街子。到达鸡足山后,又“同沈公及体极之侄,同游街子。余市鞋,顾仆市帽”。(《滇游日记五》)仿佛融入了当地的生活节奏。
有些市集最初是以各类牲畜作为主要交易对象的,所以就用动物来命名,于是就有了贵州的兔场、狗场、小米马场,云南的兔街子、羊街子、牛街子等有趣的名字,而且赶集的日子通常是按照干支来计算的。
▲纳西族祭天仪式。(图片来源:丽江网)
西南的饮食文化更是让徐霞客流连忘返。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很适合水稻生长,所以当地形成了以大米为主食的饮食习惯。徐霞客在进山之前,总会到集市上去“买米装贮,为入山之具”。(《滇游日记十一》)
他对米粉也特别喜爱,游记中多次提到“卖粉为饷者”(《黔游日记一》)“卖浆瀹(yuè)粉者”(《滇游日记五》),这表明米粉是西南地区常见的小吃。
▲丽江木府。(图片来源:微丽江微信公众号)
到达云南永昌(今保山)时,徐霞客受到了当地官绅乡民、文人墨客的热情款待和资助。他和闪人望、俞禹锡、马元中等学识渊博的社会名流以及勐赖土官早龙江等20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朋友太麓翁的建议下,他还到土官早龙江家里暂住,并且在早龙江兄弟的帮助下顺利渡过怒江。
离开怒江后,徐霞客进入彝族聚居地“蛮边”,当地管理者火头的妻子热情地接待了他,为他安排食宿,让他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持檄觅一僧读之,延余坐竹栏上而具餐焉。”(《滇游日记十一》)。
徐霞客的旅程,让我们看到了西南地区壮丽的山河,更让我们看到了各民族之间真挚的情谊。他的笔下记录的不仅仅是风景,更是一个个暖人心扉的故事。这些故事跨越了时空,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和合之美”的文化精神,也让我们明白,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和温暖永远是这个世界最动人的地方。
徐霞客的西南之旅意义非凡,他在旅途中考察山川地貌取得诸多成果,如掌握盘江源流、考察腾冲火山等。同时他体验了西南的赶集文化和饮食文化,在旅途中与各民族人民交往互动,收获友谊和帮助,这些故事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和合之美”,他的旅程不仅是对自然的探索也是对人文的感悟。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2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