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对科技工作者给予高额奖励的情况,包括在开发技术座谈会上对科研团队和个人的奖励,体现出对科技和人才的重视。同时也阐述了滨南采油厂面临的诸多难题,以及通过科技创新攻关取得的成果,如攻克多项“卡脖子”难题、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在原油生产、利润、各项排名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最后强调重奖科技人员对增储上产的重要意义。
工人日报 - 中工网记者周怿,通讯员庞世乾、谢元军报道。在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科技工作者们迎来了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
你能想象吗?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奖励金额高达5万,二等奖是4万,三等奖也有3万;而在开发技术座谈会上,优秀论文一等奖能获得8000元奖励,二等奖6000元,三等奖4000元。
2月8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滨南采油厂召开的开发技术座谈会上,那些奋战在一线的科研团队和个人,总共获得了高达66万元的奖励。这个奖励的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在滨南采油厂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个入冬以来最冷的日子里,这一举措让科技工作者们内心充满了火热的激情。
工艺所所长赵文勋刚刚带领团队完成的成果获得了油田一等奖,他难掩激动地说:“这体现了科技的创新引领作用,也表明了厂里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空前地调动起来了。”
2024年,滨南采油厂通过技术创新引领增储上产,彻底改变了原油生产曾经的被动局面。滨南采油厂党委书记高波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觉得创新驱动的本质其实就是人才驱动,人才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滨南采油厂面临的难题可不少。地下的油藏又小、又深、又碎还很隐蔽,想要发现它们难度极大,而且老油田采用水驱开发方式,要持续稳产也非常困难;城区地下储量占比达到26%,却出现了“地下有潜力、地面无用地”这种尴尬的情况;而占了半壁江山的稠油,成本很高,开发效益也越来越差。
不过,滨南采油厂并没有被这些难题吓倒。他们聚焦科技创新进行攻关,在技术赋能方面打造出了新的引擎,为高效勘探、效益开发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你看,压驱增透、高泥质防砂增产等12项“卡脖子”难题被一个接一个地攻克,立体缝网压裂、热化学复合驱动等关键核心技术也在持续取得突破。
2024年,滨南采油厂全年生产原油194.71万吨,和去年相比增加了2.89万吨,利润更是同比增加了1.67亿元。在侧钻挖潜增效、钻井提速提效、固井质量优质率、油藏动态分析等方面,在油田的排名都是第一。
地质所勘探室主任孟承旭,他的论文获得了优秀论文一等奖,他感慨地说:“当思路固化的时候,就感觉没有方向,一旦思路转变了,就会发现到处都是潜力。”地质所地质室主任冯丙学,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获得者,他认为这种奖励也是对观念理念转变的一种褒奖,“只有打破惯性思维,才能够有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
采油管理一区的技术人员李静茹,入职才3年,她的论文获得了三等奖。虽然获得了奖励,但让她更兴奋的是能够参加这次座谈会,“这就像是一次取经、练兵的机会,可以提升自己、促进自己发展,弥补自己知识的盲区,增强自己的信心。”
滨南采油厂厂长姚秀田表示:“这既是一次奖励,更是一种激励。重奖一线科技人员,这吹响的不仅仅是增储上产的集结号,更是超产超效的冲锋号。”他希望通过科技创新为效益上产提供强大的动力,实现产量再跃升,朝着二百万的目标蓄势,为打造“胜利增储上产战略增长极”奠定坚实的基础。
滨南厂作为配产增加2.9万吨的上产单位,已经成功踏上了日产5400吨的年均水平,而且比计划提前了两个月。这背后,是采油厂广大科技人员一双双有力的手在默默托举着。
滨南采油厂对科技工作者进行高额奖励,这一举措体现了对科技和人才的重视。滨南采油厂面临诸多生产难题,但通过科技创新取得了众多成果,包括技术突破、产量和利润的增加以及各项排名的领先等。这种奖励机制既是对科技工作者的肯定,也将进一步激励他们创新,从而为滨南采油厂的增储上产、打造战略增长极发挥重要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2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