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北在吸纳京津技术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通过具体项目如全脑血管造影手术机器人应用场景等例子,阐述了京津技术在河北落地应用的情况,还介绍了三地在创新应用场景共建共享方面的优势互补策略,以及河北在推动协同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等方面的举措,最后以2024年河北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破千亿元且同比增长34.8%的数据展示成果,并对未来提出了进一步协同发展的规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显著: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破千亿
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直在稳步推进,最近有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不久前,京津冀共建共享十大场景发布,全脑血管造影手术机器人应用场景备受瞩目。这个项目是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易度河北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万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主要是把手术机器人运用到全脑动脉造影手术里。这一应用的好处可不少,它能让机械代替人手来精准控制导丝和导管的运动,手术精准度能达到0.1毫米这样的高水准,而且还能让医生避免长时间暴露在X射线环境下。到现在,这个机器人已经在河北医大一院成功完成了120例手术呢。
像这样北京的新技术在河北落地应用的情况其实很常见。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场景创新是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北京、天津有技术和人才优势,河北则场景资源丰富、产业技术完备、地域广阔。按照“为场景找技术、为技术找场景”的路径,2024年以来,河北省联合京津、省直部门和地方政府一起努力,围绕各市主导产业总共发布了179项创新应用场景,有528项先进技术成果得到了应用,还吸引了北京主线科技等一批科技企业落户。
京津冀三地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随着协同发展不断深入,更多京津的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在河北产生了巨大价值。在邯郸就有这样的例子,中国农业大学的农用酵素技术帮助当地企业构建生态果园循环生产系统,北京大学邓兴旺院士的抗除草剂玉米新品种也在当地推广种植了500亩。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有“科技红娘”的功劳的,北京大学和邯郸市共建了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及产业基地,整合了北京30多所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柔性引进300多人组成专家库,引进500多项技术成果建设成果库,连接起了双方创新研发和产业发展的关系。
河北为了做强京津冀协同创新平台载体,积极推动省合作共建科技平台示范基地建设,吸引京津高校院所在河北设立分支机构。2024年,支持北京化工大学秦皇岛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等实施7个项目,投入1200万元资金,促使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落地。同时,加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京津冀三地打造区域差异化平台,完善区域创新网络,还支持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雄安中心发展,让颠覆性技术成果在雄安落地。
在重点领域和区域方面,京津冀三地构建了新的产学研协作模式。有数据表明,2024年,河北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092.2亿元,和去年相比增长了34.8%。
未来,河北还有更多的计划。将推进三地基础研究合作,开展6条共建产业链联合技术攻关,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打造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还要组建京津冀创新联合体,形成更系统、任务明确的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建立京津冀创新应用场景共建共享机制,让京津的重大科技成果能在河北更好地示范应用和产业化推广。(记者李代姣 通讯员薛华)
本文总结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河北在吸纳京津技术方面的成果,包括具体项目、三地优势互补策略、平台载体建设等内容,重点强调了2024年河北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破千亿元且同比增长34.8%这一成果,并阐述了未来河北在推进三地协同发展方面的规划,展现出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广阔前景。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2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