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探讨美欧之间的分歧,从22年前伊拉克战争时期的矛盾说起,对比当下乌克兰危机中的美欧纷争,分析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之处,剖析这种分歧背后的原因,如美国的单边霸权主义、欧洲自身实力下降等,还探讨了欧洲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应如何摆脱被美国轻视的命运。
美欧之间的分歧,究竟是历史的轮回,亦或是历史的宿命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却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就当下美欧关系而言,这一说法倒是颇为贴切。
回溯到22年前,当时记者初次被派驻到欧洲工作,彼时美欧之间因为伊拉克战争而陷入了激烈的纷争。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德国总理施罗德与美国总统小布什在大西洋两岸展开了隔空对峙,“战略自主”以及追求欧洲防务独立成为了法德时常提及的话语。在那个时候,欧洲的舆论普遍认为跨大西洋关系已经跌入了二战之后的最低谷。
时光流转,22年后的今天,围绕着乌克兰危机,美欧之间再次爆发了新的一轮“口水仗”。而且,这一轮纷争的规模以及声势相较于当年更为浩大,其未来的发展走向也更加难以预测。美国副总统万斯在德国慕尼黑发表的“欧洲最大的威胁来自自身内部”这一论断,让整个欧洲为之惊愕。西班牙《国家报》网站不久前发表文章指出,欧美之间出现了自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的距离,美国政府已经充分展现出了对欧洲盟友的漠视。
将其视为“轮回”是有依据的。间隔22年的跨大西洋分歧存在着相同之处:从表面上看,双方的立场存在差异,相互之间不断地进行对峙;从根源上讲,特朗普政府和当年的小布什政府都在推行单边霸权主义,都未将欧洲放在重要的位置。
然而,仔细探究就会发现,当下美欧之间分歧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当年,矛盾变得更加复杂,不确定性也更加明显。22年前,当时的英国以及东欧的大部分所谓“新欧洲”国家仍然追随美国,支持发动伊拉克战争,只有法国、德国、比利时等所谓的“老欧洲”国家坚决反对。
如今,美国和俄罗斯在沙特利雅得进行的“密室外交”谈判,完全将欧洲抛在了一边。美国绕过欧洲盟友直接与俄罗斯对话,这一行为引发了欧洲对自身安全主导权丧失的深切焦虑和强烈愤怒。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形象地描述道,当美国和俄罗斯在讨论乌克兰的未来时,欧洲被安排到了“儿童桌”。
更让欧洲感到不安的是,美国试图通过“沙特模式”重塑俄乌冲突的解决框架,也就是由美俄主导谈判,而欧洲仅仅承担后续的执行责任。德国总理朔尔茨对这一安排批评道,这是“将欧洲降级为协议执行者”。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批评说:“若乌克兰和欧洲缺席,和平将不能持久。”
美国之所以如此轻视欧洲,原因众多。除了“美国优先”以及单边主义思想的影响之外,欧洲自身实力的下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十几年前,欧盟的经济总量曾经一度与美国相差无几,但是如今,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具体在如何结束乌克兰危机这个问题上,欧洲人自己内部也存在着重重分歧,无法做到团结一致,这也是被美国看轻的原因之一。马克龙不久前紧急召集欧洲多国领导人召开峰会,然而这一会议不但没有弥合分歧,反而暴露了欧洲的深层次矛盾。英国首相斯塔默高调宣称,愿意在俄乌冲突结束后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但是这一主张遭到了法德的强烈反对。马克龙明确表示法国“未准备向乌克兰派遣地面部队”,朔尔茨则称讨论派兵“为时过早”。
十多年前,小布什下台之后奥巴马上台,美欧关系很快就止住了颓势,重新变得热络起来。但是如今,人们很难再对美欧关系的改善抱有乐观的态度。西班牙《国家报》网站发表文章认为,美欧双方关系的实质和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变得几乎难以辨认。
说到底,欧美关系从来就不是平衡的,欧洲一直都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对抗华盛顿的强势和任性,这是自二战以来欧洲不得不面对的历史宿命。
正如斯塔默所说的那样,“在这一时刻,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处于一个新的时代,不要沉溺于过去的舒适圈”。面对新的形势,欧洲需要鼓起勇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拥抱多边主义,团结一致朝着“战略自主”的目标前进,这样才能够真正摆脱历史的轮回。如果一味地指望美国“发慈悲”,只会耽误自己,在关键的时刻难以避免被晾在一边的命运。
本文总结了美欧关系在22年间的两次重大分歧,从伊拉克战争时期到如今的乌克兰危机期间,指出两者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着当下分歧烈度远超以往、矛盾更复杂等不同点。分析了美国轻视欧洲的原因包括美国单边主义和欧洲自身实力下降等,同时也点明欧洲内部在应对危机上存在分歧。最后强调欧洲要摆脱被美国左右的命运需拥抱多边主义走向战略自主。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1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