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展开,讲述它的创建历史、学术宗旨,还会涉及与西泠印社有关的人物如王国维、李叔同、鲁迅等,以及他们与印学、金石文化的关联,同时也描绘了虎跑的宁静景象,展现杭城独特的文化魅力。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王维诗中的湖,西湖亦在其列。孤山西麓,挨着西湖,顺着白堤前行,有座近代园林——西泠印社,这里古水潺潺,茂树成荫。据《杭州市志》卷一记载,1904年9月,丁仁、王褆、叶为铭、吴隐等在孤山创立金石学术团体,1913年西泠印社正式成立。这一年,西泠印社推举了社长,还制定了《社约》。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规定会员需与篆刻相关,这使得学术氛围更为纯粹。印学研究与印刻收藏,可作文字训诂考证材料,当时许多文人学者都关注甚至喜爱篆刻。王国维先生以《人间词话》闻名,他精通篆刻,与吴隐、丁仁、马衡等印人有往来,其《观堂集林》还请吴昌硕题内封。杭州虎跑是个很贞静的地方。林木葱郁,八月盛夏时,寺院仿若天然的洗心之所。前年七月,我独自去虎跑散心。傍晚将至,“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霞晕开,晚风轻拂。与我同来的访客大多半途接了虎跑泉水就欣然而归,而此时才是一天中最美妙的时候。我站在弘一法师墓塔前,数着石塔上的字。石塔高耸,仿佛将那转瞬即逝的时间和后人守护此地的历史都镌刻其中。石塔前有个狭长的绿池,池水平静,有条金色大锦鲤慢悠悠游过。我站在错落的石块上,对它诉说心事,它仿佛有灵性般认真倾听。叔同先生真的从未挂念家中事、人间事吗?他写过《西湖夜游记》,七月残暑未消时,在湖上饮酒,看晚霞渐消,“晚晖落红,暮山披紫,游众星散,流萤出林,湖岸风来,轻裾致爽”,那天的先生想必无忧无虑。不过他的皈依又是另一回事。李叔同喜爱书法篆刻,加入西泠印社后常与社员切磋技艺,还在浙师创办“乐石社”推广篆刻艺术。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藏有他与叶为铭的十帧书信。从《弘一法师致叶为铭信札》引出的书信之二可知,浙师乐石社有十六人研究印学,他想带学生去西泠印社观展却无力购票,希望叶为铭许可。乐石社还有《乐石社简章》,每月将社友优秀作品汇编成《乐石》杂志,刊名由李叔同题写。1928年7月13日,鲁迅在日记中记录杭州游玩之事。他午后同他人到西泠印社品茶聊天,傍晚才归。在社里买了汉画象拓本、《侯愔墓志》拓本、《贯休画罗汉象石刻》景印本、《摹刻雷峰塔砖中经》等。鲁迅离开广州后,抽出四天陪许广平游山玩水,那天与郑石君等人午饭后到西泠印社四照阁饮茶畅谈。川岛回忆说,鲁迅那几天兴致高,谈萧伯纳、高尔基作品,也谈中国绘画雕刻等,离开时还买了拓本。鲁迅自己也会刻印自用章,还请名家刻章,他在印学等方面造诣颇深。自1904年建社至今119年里,西泠印社有社长的时间仅61年,虽只有七位社长,但个个在艺术史上影响巨大,如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如今社员扩至五百多人,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等也是社员。西泠印社除了创作研习金石纂刻和书画艺术,在文物收藏、编辑出版、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也有建树。“坐茂林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韩愈诗中的境界恬然自由,却让人有寂寞之感,就像顾随先生说的“寂寞心”。这或许是因为心的距离遥远。不过,若以艺术志趣为生活重心,精神很容易丰盈。文人在自然环抱下雅集,赏诗画、谈文艺,西泠印社的春秋雅集就是例证。杭城的山水是历史的馈赠,有情之人不会为日暮而愁。
本文介绍了西泠印社的历史、宗旨,讲述了与它相关的文人故事,包括他们在印学、金石文化方面的经历,还描绘了虎跑的宁静景象,阐述了西泠印社在艺术等多方面的建树,最后表达了以艺术志趣丰富精神以及杭城山水是历史馈赠的观点。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0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