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钢网的上市进程,其历经多年即将在港交所上市。同时深入剖析找钢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包括营收波动且多年亏损超11亿,以及虽有高估值却伴随着高负债等情况,探讨其在上市后如何解决自身面临的诸多挑战。
辗转多年之后,找钢产业互联集团(以下简称“找钢网”)在上市之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在2月5日这一天,找钢网成功通过了港交所的聆讯。招银国际、汇丰以及瑞银集团担任联席保荐人。找钢网选择与境外特殊目的收购公司Aquil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合并,借此实现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的上市目标,同时还会发行不超过429,947,966股普通股。
回顾找钢网的上市历程,那可称得上是充满波折。早在2018年6月的时候,找钢网就已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但是很遗憾,最后并未成功上市。到了2023年8月,找钢网重新启动上市计划,采用与SPAC公司Aquil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合并的方式,以De - SPAC模式来谋求上市。2024年3月和2024年12月,找钢集团对招股书进行了多次更新。经过这么多的努力,直到现在,找钢网才顺利通过港交所的聆讯。
实际上,如果深入探究找钢网的招股书就会发现,在这曲折的上市道路背后,找钢网还被不少“烦恼”所困扰。
先看看营收方面,找钢网的营收呈现出波动状态,而且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亏损超过了11亿。
据悉,找钢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2年3月,当时王东、王常辉以及饶慧钢这几位联合创始人共同成立了上海钢富(也就是找钢网的前身),目的是开发中国的在线钢铁贸易服务。
从2019年开始,找钢网开启了从“重”到“轻”的转型之旅,到了2022年,在中国基本完成了相关业务的转型。以前找钢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两种业务模式,一种是“轻”数字化平台模式,另一种是“重”自营模式。随着公司的转型,如今找钢网的业务重心转移到了增强数字化平台上,为价值链上的参与者提供全面的服务,而不再是自行拥有产品的所有权。
目前,找钢网的业务围绕着提供综合服务展开,将价值链上的各个参与者连接起来。通过把钢铁交易行业的参与者连接到其数字化平台,找钢网率先在中国提供了涵盖钢铁交易全价值链的一站式B2B综合服务,包括在线钢铁交易、物流、仓储及加工、SaaS产品以及大数据分析等。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照2023年在线钢铁交易的吨量来计算,找钢网是中国最大的三方钢铁交易数字化平台。
2023年,找钢网的数字化平台记录的三方钢铁交易吨量达到了47.3百万吨,大约占中国三方在线钢铁交易总吨量的40%;其交易总吨量从2021年的35.6百万吨增长到2023年的49.0百万吨,复合年增长率为17.3%。
与此同时,找钢网的GMV(商品交易总额)从2021年的人民币1,872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人民币1,955亿元,并且从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九个月的人民币1,370亿元增长到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九个月的人民币1,529亿元。
到2024年9月30日,找钢网的数字化平台连接了超过14,800名注册卖家以及超过181,100名注册买家,这些大多是中小企业。
虽然业务数据在稳步增长,但是找钢网的营收和净利润这两个核心财务指标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在营收方面,2021年、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9个月,找钢网的营收分别为13.5亿、9.05亿、11.7亿以及11.4亿人民币,整体波动较为明显,其中2022年的营收同比下滑了32.96%。
在净利润方面,近年来找钢网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21年、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9个月,该公司的净亏损分别为2.7亿、3.7亿、4.7亿以及0.5亿人民币,三年多的时间累计亏损约11.6亿元。
大家都知道,钢铁行业具有很强的周期性,而且毛利率很低,价格透明,交易毛利极低(通常不足1%)。对于找钢网来说,平台要依靠规模效应才能实现盈利,但是规模扩张需要持续投入。要是再碰上经济下行周期,钢铁需求萎缩,平台的交易量和利润必然会承受很大的压力。此外,在早期为了吸引用户,平台可能会采取低佣金或者补贴策略,但是后期提价的空间有限,恐怕难以覆盖运营成本。
所以,对于常年亏损的原因,找钢网在招股书中也做出了解释,在过往的业绩记录期间,公司一直专注于投入资源来扩大业务规模、扩充买家和卖家基础、开发和推出新的服务以及增强技术基础设施,这就导致了经营开支的增加。
再看看找钢网的高估值背后,其实隐藏着高负债的问题。
作为国内最大的三方钢铁交易数字化平台,在“互联网 +”效应的助力下,自从出现以来,找钢网似乎就受到了很多资本的喜爱。
智通财经APP发现,早在2011年,找钢网就完成了A轮融资,得到了真格基金、险峰长青基金的投资。2018年,该公司完成了最后一轮融资,估值飙升到了79.3亿元。截至目前,找钢集团已经完成了六轮融资,投资机构包含经纬中国、IDG资本、华晟资本、雄牛资本、红杉资本、险峰长青、真格基金、首钢基金等多家基金机构。
在这次的De - SPAC交易中,找钢网的投前估值进一步上升,达到了100.04亿港元,和2018年最后一轮融资时79.3亿元的估值相比仍然有所上涨。
根据找钢网聆讯后的资料披露,合并后该公司的股权架构为:王东持股13.32%,王常辉持股2.84%,饶慧钢持股3.05%,找钢网旗下创投机构Fatcat持股14.63%,坚石投资与坚石天汇合计持股8.69%,险峰持股约8.05%,经纬持股约7.64%,真格持股约4.48%,IDG持股约3.71%,红杉持股约3.14%,PIPE投资者合计持股约4.53%。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找钢网在资本市场很受青睐,但是公司高估值的背后却存在高负债的隐患。
根据招股书数据披露,2021年至2024年前9月,该公司记录的负债净额分别为59.63亿元、63.14亿元、64.38亿元、64.91亿元,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与此同时,同期公司记录的流动负债净额分别为63.42亿元、67.44亿元、68.49亿元以及69亿元。
另外,截至2024年9月30日,找钢网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仅只有4.36亿元,可能无法覆盖短期负债,公司资金的流动性压力不可小觑。
综上所述,很容易就能看出,当前找钢网面临的首要大事,显然是缓解公司资金的流动性压力。虽然该公司距离在二级市场“输血”的目标更近了一步,但是关键还是在于公司自身的“造血能力”,也就是如何盈利才是公司突破困境的关键所在。
从长期来看,钢铁电商的盈利取决于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平台服务能力的深化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然而,在整个行业产能过剩、利润率偏低的大背景下,找钢网想要扭亏为盈恐怕还需要时间和战略定力。
本文总结了找钢网的上市进程,它经历了多年的努力终于离上市更近一步。同时指出找钢网面临着营收波动、长期亏损超11亿以及高负债等问题,虽然即将上市有望在二级市场获得资金支持,但自身的盈利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在行业现状下找钢网扭亏为盈还需要时间和合适的战略。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9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