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对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进行解读,分析与上季度报告对比下值得关注的政策思路调整,包括存量与增量关系、利率汇率层面以及债券市场相关的政策新提法及其背后的意义等。
人民网北京2月16日消息(记者黄盛),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近期发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称《报告》)。《报告》在政策定调方面,延续了2024年12月政治局会议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再次表明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具体的政策主要思路展开上,和《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相比,此次《报告》有三个方面的提法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报告》重新提到“更好把握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注重盘活存量金融资源”,并且在政策利率引导层面,增加了“加强利率政策执行”的表述,同时删去了“合理把握信贷与债券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对记者表示,“更好把握存量与增量的关系”等提法意味着央行不会再单纯依赖某一种工具,而是会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探寻更有效的结构性工具,政策重点会从“增量支持”逐步转变为“存量优化”。
对于政策利率引导层面的一加一删变化,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表明前期融资结构优化目标已经初步达成,政策重心开始转向更广泛的宏观协同和市场化机制建设。“加强利率政策执行”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央行政策利率的引导作用,避免或者减少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政策效力的“漏损”情况,从而实现有效降低银行整体负债成本、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维持银行资产负债表稳健性的目标,最终让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下降。此外,在债券融资发展相对缓慢的时候,应该加大债券融资力度;相反,也要保持信贷的合理增长,以此推动融资结构优化。
其次,《报告》在利率层面提到“有效落实各项利率自律倡议”,在汇率层面再次提到“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
田轩认为,“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体现出央行将采取措施稳定汇率,防止汇率出现大幅波动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伍超明对此进行分析,央行会采取措施稳定汇率市场预期,增强外汇市场的韧性,防止汇率超调风险。相关政策将着重强化利率政策执行,防止政策效力的“漏损衰减”,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优化利率传导机制,提高利率传导效率;继续采用“以我为主”的策略,2025年可能会动用利率工具来助力实现增长稳定、就业稳定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目标。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表示,“稳定汇率是货币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的重要考量因素。”稳汇率的工具很充足,像逆周期因子、发行离岸央票等。这对降息可能并非实质约束,必要的时候降息仍然可能是货币政策的优先选择。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报告认为,相关调整或许意味着在美元偏强的背景下,目前央行稳汇率的优先级有所提高,特别是考虑到美国最新的通胀数据有所反复,市场对美联储年内降息的预期有所降低,对应的美元处于高位盘整状态,人民币短期内可能依然面临一定的被动贬值压力,货币政策要引导市场行为理性化,避免汇率无序波动。
最后,针对债券市场,《报告》新增加了“持续增强债券市场功能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丰富银行间债券市场产品,持续加大债券市场对科技创新、促进消费等的支持力度”“提升债券市场定价功能、活跃度和稳健性”等说法。
伍超明向记者表示,“债券市场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政策使命。”债券市场要继续深化产品创新,精准支持经济转型。例如扩容科技创新和消费领域债券,定向融资支持新动能产业和消费升级。同时,还将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LPR与债券收益率的联动,减少信贷与债券市场的利率割裂,强化定价功能,进一步完善做市商机制,提升做市商报价义务和激励机制,增强二级市场流动性,并且引入多元化投资者,继续鼓励保险资金、养老金、境外投资者等长期资金加大债券配置比例。
也有业内人士觉得,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宏观调控思路也在加速调整优化,《报告》传达出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为此创造条件,更大力度地支持消费,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本文总结了央行《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政策思路上的三个主要关注点,分别从存量与增量关系、利率汇率层面以及债券市场方面进行解读。这些政策调整体现了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创新、对汇率稳定的重视以及债券市场在支持实体经济转型方面被赋予的新使命,都将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8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