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粮食产业在传统产业现代蜕变、科技赋能产业跃升以及三链同构生态重构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具体企业的实例,如中原粮食集团多福多食品有限公司、想念食品、河南枣花面业有限公司等,展现了河南粮食产业在现代工艺、健康配料、智能化生产、三链同构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体现了河南粮食产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变革的深层转型过程,以及这一转型背后的联农带农意义和对农耕文明的传承创新。
立春刚过,雨水还未到来,中原大地之上,冬小麦已经开始孕育着新绿。与此同时,在工厂的车间里,另一场“丰收”的景象正热烈地上演着。成吨的小麦、花生、玉米被送上流水线,经过加工之后,摇身一变成为面条、食用油、预制菜,甚至是非遗面点,随后被销往全国各地,成为了千家万户餐桌上充满“河南味道”的美食。在传统产业向现代蜕变的进程中,走进中原粮食集团多福多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能看到工人们正忙碌地把一笼笼造型独特的面点送进蒸箱。这些有着醒狮、福气葫芦、金元宝等中原传统文化元素的花式面点,是将非遗技艺与现代工艺、健康配料相结合的产物。多福多董事长李国坤介绍说:“我们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合作,把传统面食打造成了‘艺术品’,就因为这个,去年我们整体业务销售额同比增长了35%。”该企业通过“行业 + 文化 + 健康 + 花色”的花色面点项目模式,不但延长了小麦加工产业链,还带动了全省2000多户农户参与原料种植和初加工环节,这些农户每户每年增收超过1.2万元。位于南阳镇平的想念食品,其智能化挂面生产线正以每小时10吨的速度快速运转。想念食品作为中国挂面加工十强企业之一,通过订单链接模式,将农户、合作社和工厂串联起来。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以高于市场价0.1元/斤的价格定向收购优质小麦。”这种“从田间到车间”的闭环管理模式,既保证了原料的品质,又解决了农户“卖粮难”和企业“收粮难”的难题,使农业供应链从松散的买卖关系转变为命运共同体。从科技赋能产业跃升来看,把目光投向周口西华的河南枣花面业有限公司数字化车间,这里正在上演粮食加工的现代化奇迹。2023年,该企业投资5.6亿元建设全智能生产项目,打造了一条年产30万吨小麦淀粉和8万吨谷元粉的现代化生产线。从原料的接收、筛选研磨一直到成品的包装,整个过程都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管控。这一变革带来了诸多显著效益,人力成本节约了90%,单位能耗从每吨60千瓦时降低到50千瓦时,生产效率提高了85%,粮食损耗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企业把加工废水用于沼气发电,年发电量达到2000万千瓦时,真正做到了对资源的“吃干榨净”。在延津县的智慧农田里,种粮大户老张的手机能实时接收到霜冻预警。我省的农业物联网系统,借助卫星遥感与气象监测,让50万亩耕地实现了从“经验种植”到“数据耕作”的跨越,使得亩均增产8%。在三链同构的生态重构方面,河南农投集团的产业链图谱清晰地描绘出粮食增值的路径。从专用面粉到脱红衣冷榨花生油,从酿酒原料到休闲食品,每延伸一个环节就创造出一个新的价值空间。爱厨植物油凭借低温压榨工艺,让花生油即使溢价40%也依然供不应求。河南米多奇食品有限公司把普通馍片升级为网红石头饼,每吨附加值提升300元。这些跳动的数字,诠释了价值链提升的本质:不是简单的价格上涨,而是科技与文化赋予产品的质变。说到三链同构,新乡是不得不提的地方。通过22个重点项目的逐步推进,这里正在形成从智能仓储到精深加工的完整生态,粮油加工产值在五年内增长了79%。五得利“超级工厂”日处理小麦5000吨,原阳预制菜基地加速崛起,这些都见证了粮食产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变革的深刻转型。如今,中原粮仓的蝶变密码已经越来越清晰。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来破解增值难题,运用供应链的创新重塑产业关系,依靠价值链的提升开拓发展空间。当非遗面点承载着文化记忆、智能系统守护着田间希望、循环经济诠释着绿色理念的时候,河南正在用“链”式思维重新构建现代农业的底层逻辑。
本文总结了河南粮食产业在传统产业现代化、科技赋能、三链同构等方面的积极成果。传统产业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如非遗与现代工艺结合带动销售增长和农户增收;科技在粮食加工和农业种植中的运用,如智能车间大幅提升效益、农业物联网助力增产;三链同构实现粮食增值、解决产业问题并推动质量变革。河南粮食产业正以创新的方式实现转型,在传承农耕文明的同时开拓新的发展道路。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8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