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一位50多岁的陈先生在游泳时的惊险遭遇,他在常温和冷水池交替游泳后上岸晕倒,心脏骤停达10余分钟,经医生抢救恢复呼吸和循环功能,同时介绍了冬春交替时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预防措施。
“快,患者意识丧失,
呼吸心脏骤停10余分钟!”
这般惊险的场景,就发生在不久前的福建泉州。
有一位50多岁的陈先生,他在游泳的时候,突然感觉胸部发闷,十分难受。可他怎么也没想到,刚一上岸,就瞬间晕倒了,随后被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男子忽冷忽热交替游泳,
最终呼吸心脏骤停。
事发当天下午,陈先生正在室内游泳馆锻炼呢。他先是在常温的泳池游了一会儿,接着又跳进了冷水池里。谁能料到,当他回到岸上的时候,“扑通”一声就晕倒在地了。在场的人发现之后,立刻给他做心肺复苏,同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到了医院之后,急诊科的医生迅速对陈先生的状况进行评估,发现他呼吸心脏骤停,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好在经过医生长达10分钟坚持不懈的心肺复苏,陈先生成功地恢复了自主循环和呼吸功能。之后,根据相关的检查结果,医生又给他做了主动脉球囊反搏置入术、冠脉介入治疗术等手术。
医生解释说,陈先生这次心脏骤停是因为急性心肌梗死。他在常温水池和冷水池里交替运动,血管很难承受这种忽冷忽热的剧烈变化。而且,陈先生之前就已经有胸闷的症状了,只是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才遭遇了如此危险的情况。
春天天气逐渐回暖,很多在秋冬季节还特别重视养护心血管的老年人,这个时候就放松了警惕。就像文中的陈先生一样,对自己之前的胸闷症状根本就没当回事。
实际上啊,在冬春交替的时候,交感神经受到寒冷的刺激,会让人体的血管急剧收缩。等到温度升高之后,血管又会舒张。这么忽冷忽热的,很容易导致血管反复地收缩、膨胀,这就加重了心血管的负荷,使得血压变得不稳定,进而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甚至是急性心肌梗死呢。
如果经常出现以下这些情况:
-
经常性 心慌、气短、胸闷;
-
睡觉时经常胸闷难受, 无法平躺;
-
胸闷,偶有 刺痛感;
-
激动时心跳加快,胸部有明显 不适感;
-
走路时间稍长或速度快时,会胸闷、气喘、心跳加快。
当这些症状变得越来越严重的时候,可能就会突然出现意识丧失的现象,像是晕厥、全身抽搐或者持续性的意识丧失等等,这个时候一定要尽快到医院去诊治,因为这可能是心脏骤停发作前1个小时发出的“信号”。
冬春交替的时候,我们可得收好这些“护心法宝”:
1、颈部保暖别忽视。颈动脉狭窄、斑块等是越来越受重视的心脑血管发病原因之一。 颈部受凉时,颈动脉会急剧收缩,若刺激到颈动脉斑块使其脱落,有可能 引发脑梗、心梗。因此, 冬春季节要注意保暖,尤其是颈部保暖。
2、晨练虽好要适度。适当的运动对健康有好处。很多人都喜欢晨练,但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早上的血压普遍较高,不宜过早进行晨练。
3、躺一会儿再起床。心脑血管病患者在清晨醒后,可先在床上 躺一会再起床,避免心绞痛、中风等发作。
4、血压平稳很重要。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原因都与血压的骤然波动有关,因此,有高血压病史者应 定期监测血压,保持血压平稳、防止波动至关重要。
5、不渴也别忘喝水。在一天的时间里,成人 每公斤体重应补充35~40毫升水,适当饮水便于稀释血液。水温应适度,避免因过冷过热而刺激肠胃,导致血管收缩。
6、科学进补适量吃。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补提倡 低盐、低脂、低糖,少荤多素,适量吃粗、杂粮,多进食一些易消化吸收且富含营养的食物,少吃肥肉、动物内脏、奶油,也不要大量喝酒、抽烟、喝凉水或吃冷的食物。
乍暖还寒时节宜“春捂”
中老年人群
尤其要注意保暖 稳住血压
避免忽冷忽热的运动方式
若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
千万别“心大”
应第一时间就医,谨防意外发生
本文通过讲述陈先生的事例,警示人们在冬春交替时不要放松对心血管疾病的警惕。介绍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原因,如血管忽冷忽热变化等,同时给出了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多种方法,如颈部保暖、适度晨练等,强调了关注身体信号及时就医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7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