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中曾经随处可见的“老头乐”展开讨论,讲述其从出现到热销再到几乎消失的过程,探究背后的原因,包括政策的收紧、安全隐患等多方面因素。
倘若您生活在县城,那对“老头乐”肯定不会感到陌生。在过去的数年里,无论是菜市场的门口,还是乡镇的街道上,“老头乐”的身影随处可见。它有着小巧的车身,价格十分低廉,而且不限行、不限购,甚至不需要驾照,这简直就像是一款“完美的代步工具”。
然而现在,您会发现这些车悄悄地消失了,就连售卖这种车的店铺也都关门大吉了。这可就奇怪了,曾经这个产品可是创造过千亿产值的,如今怎么就不行了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件事。
说起“老头乐”,可能很多人会以为它是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但实际上,它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久远。早在2007年前后,市场上就已经开始出现这种车了,只不过当时的形态是低速三轮或者四轮电动车。由于它价格便宜,手续简单,既不需要上牌,也不需要驾照,几乎成为了老年人最喜爱的代步工具,“老头乐”这个名字也就这样诞生了。
后来,雷丁、汉唐等品牌对其进行了改良,让它越来越像一辆真正的微型汽车,一下子就在市场上火爆起来。毕竟,它在功能上和汽车几乎没有区别,但是限制却少很多,谁会不喜欢呢?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制造成本低,生产门槛不高,车企不需要像生产传统汽车那样受到诸多限制,所以价格自然就很便宜。就这样,县城的大街小巷逐渐被这种特殊的“小车”所占据。
可是,为什么后来这种车在县城里几乎绝迹了呢?
其实啊,并不是大家不想买了,而是风险太高,政策收紧,就连想生产的厂家都不敢生产了。要知道,这种车虽然便宜,但是安全性几乎为零。这可不是空口无凭,根据公安部的数据显示:从2013 - 2018年,因老年代步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多达83万起,其中造成1.8万人死亡,18.6万人受伤,引发的事故和死亡人数分别增长23.3%和30.9%。
更夸张的是,为了提高竞争力,很多“老头乐车型”在“偷工减料”方面简直做到了极致。车身就薄薄的一层也就罢了,安全带和安全气囊都没有,更别提电池安全、防火、阻燃等方面了,几乎就等同于不存在。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调侃这种车是“移动骨灰盒”。随着这种调侃的增多,以及惨剧的不断发生,监管自然就来了。
2021年,工信部正式出手,将低速电动车纳入机动车管理范畴,要求必须通过碰撞测试、配备ABS系统。这一举措直接淘汰了90%的低端小作坊,因为它们的生产工艺根本达不到汽车的标准。以山东某个生产基地为例,当时有287家企业在生产“老头乐”,但是真正能够符合新规、完成转型的只有8%(23家),剩下的基本上就等于被判了“死刑”。
到了2023年,公安部更是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2024年底前所有违规“老头乐”必须彻底退场。这一下,就连侥幸生存下来的车企也支撑不住了,“老头乐”这个灰色产业就这么直接完蛋了。
当然,要说完全“全军覆没”也不完全正确,毕竟还是有一些生产商能够满足新规的要求。但是问题在于,当五菱、吉利这些大品牌也开始进入这个市场的时候,那些原本的小作坊就彻底撑不住了。以五菱为例,宏光MINI一上来直接把价格压到了3.28万起,吉利的熊猫车型更是直接突破了2.99万的大关。这么一看,大品牌的价格不仅有竞争力,配置也更高,安全性更好。相比之下,小厂家还能有什么指望呢?于是,那些依靠低成本、低要求生存的小作坊只能选择退出。而像雷丁汽车这样的品牌,更是直接支撑不住了,只能无奈地申请破产清算。
至于市面上存量的汽车,也没能“逃脱法网”。毕竟,它们在路上多行驶一天,风险就持续一天。为此,结合城市天眼系统,直接对它们进行了“定向打击”。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监控系统精准锁定这些违规车辆,一旦发现就立即查处。一面是生产商的减少或者消亡,一面是严查不合法的“老头乐”,自然而然的,中国县城里的这种车型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总的来说,“老头乐”从热销到消失,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安全性和低价往往难以同时兼顾。以前大家喜爱“老头乐”是因为它便宜、简单、不受约束,但没想到便宜的背后隐藏着这么多隐患。现在这些小车被淘汰了,以后会不会有类似的产品出现呢?不过这一次,大家可得谨慎对待,不能再为了省钱而忽视最基本的安全因素了。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7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