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各地政府生态环保工作大盘点

本文主要是对2025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生态环保重点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分别介绍了京津冀、中部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等多地在生态环保工作方面的规划,如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转型等多方面内容,同时还包含了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成果与目标。

2025年,各地政府的工作报告会如同一个个指南针,指引着当地的发展方向。而其中的生态环保重点工作,更是备受社会各界的瞩目,这是关乎我们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

先来看北京,在生态建设方面,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工作,推动生态建设从单纯的绿量增长向品质提升迈进。在污染防治上持续发力,实施“0.1微克”行动,大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严格控制土壤污染源头,让民众可以尽情享受自然的美好。

天津呢,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一方面对煤电机组进行升级,改造传统高耗能产业使其绿色化,推动移动源的综合治理;另一方面,持续开展绿电碳排放核减,建成16个幸福河湖,加强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河北也不甘落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更大的力度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开展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巩固“退后十”成果。同时深化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

京津冀地区整体上协同推进治污扩绿工作,大力加强水、气、土等环境要素的治理,加快产业绿色转型的步伐,积极鼓励绿色低碳发展,共同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探索绿色发展之路而努力。

再看山西,致力于做好治水兴水治林兴林的大文章。构建“三纵九横、八河连通”现代水网体系,落实“四水四定”,强化水资源的刚性约束。深入整治黑臭水体,分类整治入河排污口,强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开展重点污染源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修复。

河南深入实施“净水入黄河”工程,扎实推进豫东、豫西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加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和干渠沿线周边生态治理。并且推进海河源头综合治理,南阳、信阳、驻马店协同开展淮河流域治理。

湖北着重加强水环境风险防控和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压倒性位置,深入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着力建设“荆楚安澜”现代水网。

湖南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实施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攻坚行动。实施长江大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巩固“洞庭清波”常态化监督成果。落实河长制、林长制,持续实施长江“十年禁渔”,保护好“千年鸟道”。完善“一湖四水”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强化“三区三线”刚性约束。

江西深化“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深入实施鄱阳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攻坚专项行动,纵深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中部地区协同开展治水护水工作,实施“净水入黄河”(河南)、 “荆楚安澜”(湖北)现代水网等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提升利用效率;大力整治黑臭水体、入河排污口,控制总磷污染;落实长江禁渔,保护生物多样性,完善生态补偿体系;严格执行河长制、林长制,强化资源与生态保护约束。

重庆聚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开展水、气、土治理与 “无废城市” 建设;加大生态修复,实施系列工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开展试点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分区管控,推广绿色生活。

四川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建立巩固成果长效机制。开展第三轮省级环保督察。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贵州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从严从实做好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后半篇文章”,统筹推进历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

云南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美丽云南。加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推进 “生态为民”,落实河域补偿,处置固废。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保障水质,治理行业污染。强化生态修复,开展 “清零” 行动,申建公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替代行动,探索碳汇机制。

西藏坚决守护高原蓝天、碧水、净土。全面实施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提升行动。有序开展第三批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以零容忍态度守护好雪域高原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方式。

西南地区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实施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各省尤其强调扎实推进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有序开展督察工作;以绿色低碳转型为核心,推进能源等领域结构调整与节能降碳;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加强分区管控和资源有偿使用改革,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加强区域合作,推进青藏高原及周边生态修复,实现全面绿色转型。

辽宁坚决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开展林草生态修复、沙化耕地等综合治理330万亩。营造林110万亩。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60万亩以上。推进辽浑太、海洋生态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完成43.7万亩废弃矿山复绿任务。绿色矿山占比达到75%以上。加强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加快创建辽河口国家公园。

吉林实施好林草湿生态连通、万里绿水长廊、长白山森林植被恢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三北”工程建设面积70万亩。“山水工程”“历史矿山”示范工程修复国土50万亩。抓好生态补水、灌区退水治理等重点工程。扎实推进查干湖生态治理专项工程,稳定提升水质。

黑龙江持续推进“三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推动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草原火灾系统治理。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退化湿地修复,加强绿色矿山建设、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协同推进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开展新能源产消一体化、“绿电直供”等试点,推动独立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建设。

内蒙古巩固河湖库“清四乱”成果,加强“一湖两海”及察汗淖尔保护治理,开工建设黄河内蒙古段河道治理工程,试点推进乌海湖库区清淤及矿区生态修复一体化治理,促进西辽河流域生态复苏。加强重点排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持续开展农业“四控”行动,加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

东北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推进 “三北” 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国家公园,治理矿山、沙地;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涵盖大气、水、土壤等领域,加强空气质量改善、河湖治理。

2025年,各地奏响了绿色发展的激昂乐章,从京津冀协同治污,到长三角降碳减污,中部治水护水,华南绿色转型,西南推进督察整改,西北筑牢生态屏障,东北抓好生态工程,全国齐心共绘美丽中国的绿色画卷。

2025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生态环保重点工作各有侧重且全面覆盖。不同地区从自身的地理环境、发展现状出发,规划了包括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转型等多方面的工作。各地在区域协同方面也有所作为,如京津冀协同、中部地区协同治水等。整体展现了全国在生态环保领域积极奋进,致力于构建美丽中国的良好态势。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7218.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2月15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1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