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电影中青春期莱莉的情绪状况为切入点,探讨了焦虑等情绪在青春期以及成长过程中的意义,并且联系现实生活,阐述了人们对待焦虑等情绪应有的态度,最后强调要接纳各种情绪,实现与自己的和解。
青春期的莱莉,情绪变得复杂且热烈,时常处于失控边缘。当看到有着漂染头发、模样很“酷”的学姐时,莱莉内心就被焦虑和自卑所充斥。她会担忧自己不够优秀而难以得到老师的垂青,担心自己不够酷而无法融入小团体,忧虑自己能力有限从而不能发展兴趣爱好。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也会为自身的各种境遇而焦虑。处于焦虑状态时,我们的行为会变得怪异:既不许自己过度忧伤,也不许自己过度快乐,从而陷入情绪异化的泥沼。我们试图恢复快乐、驱散焦虑,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情绪那根紧绷的弦愈发难以松弛。不过在电影里,尽管焦虑给莱莉带来诸多麻烦,但也让她在困境中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那些活跃的情绪因子就像给解决问题开启了最大功率的引擎。环境促使莱莉做出改变,提升了她承受压力的极限,拓宽了她人生的可能性。
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曾深陷焦虑情绪的漩涡,为摆脱焦虑绞尽脑汁。然而,正是焦虑给了我们努力生活、改变生活的动力。所以,我们不必抗拒焦虑,不必阻止它的出现,而是能够接纳它、正视它、调节它,让它成为生活的助力器。
电影里人物心中的“负面情绪”不再是单一、刻板的反派角色,而是被赋予了充满能量的色彩,像焦虑、尴尬等情绪在个体的发展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是没有了这些情绪,象征人格的“信念树”就不再完整。“信念树”宛如一棵闪耀的树苗,不同的情绪小人共同浇灌、滋养它,使它愈发茁壮。
在电影里,莱莉过去的信念感都是由“我很好”“我很善良”“我能赢”等绝对正向的情绪记忆构建而成。但实际上,莱莉也不断面临着“我还不够好”“我完成不了目标”“我不是完美的”这类自我质疑。这不禁让我们深思:什么才是真正的我呢?其实,真正的我既是那个“我很好”的我,也是那个“还不够好”的我。不必因为“我很好”就高看自己,也不必因为“我不够好”就轻视自己。对于自身的优点,我们要给予自我肯定;对于存在的不足,我们要找到根源,实事求是地弥补漏洞,然后和解并接受。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打破自己,重塑一个新的自己。人的成长,就是有能力重建破碎的自己,在不断打碎与重组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成为充满力量的成年人。
青春期的莱莉进入新环境后,未来的不确定性引发了恐惧。焦虑成为这个时期莱莉需要应对的主要情绪,这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是对无法掌控一切的恐惧。焦虑使得莱莉在与新朋友交往逐渐深入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对自己的不自信。但电影告诉我们:你可以不完美。这并非陈词滥调的说教,而是通过情绪小人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在电影中,蓝色的忧忧是个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她总是无精打采,眼泪常常夺眶而出。可是如果没有忧伤这种情绪,强求自己必须快乐,生活就会失去平衡。电影中的尬尬也让人们产生很多共鸣:当我们身处新的社交场合而无法从容应对时,一个寒暄都会带来尴尬。即便这种情绪在现实生活中一闪而过,但在电影里,它的存在让我们确认了很多次那种无人诉说却又真实存在的感受。当看到电影中的具体画面时,我们就能心领神会——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有这种感受,原来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每一种情绪,不给情绪贴标签,并且拥抱作为每一种情绪主体的自己,相信我们能在认识自己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 尾声
✦
电影中,莱莉的信念树才刚刚萌芽,而大树成长需要多元的养分,有阳光,有雨露,也需要暴雨和狂风。信念的种子只有扎根在真实的土壤里,才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就像电影中乐乐所说:“没有哪一种情绪能够决定莱莉的未来。”我们的性格从来不是一个标签能够简单概括的,而是自我肯定与怀疑的交织,是一种更全面的自我认知与思考方式。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也许头脑中的情绪小人会闹脾气,但那又怎样呢?成长并非是去否定情绪,成为一个麻木的人,而是更好地察觉、接纳每一种情绪,学会与自己和解,这样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本文通过对电影中莱莉青春期情绪的分析,指出焦虑等情绪在成长中的复杂作用,结合现实中人们对待情绪的态度,强调接纳各种情绪并与自己和解对成长的重要性,启发人们重新审视情绪在自我成长中的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6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