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阐述我国种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包括其定位分类,如按照育种能力分为两类,还介绍了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扶持策略,以及种业企业扶优工作的成效,如企业总资产、销售收入增长等,同时也提到了科企融合面临的难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内容。
种业振兴进程中,企业扮演着骨干角色。在种业创新领域,企业是主体力量,企业的实力强弱直接关联着种业的兴衰荣辱。
我国种业市场包含众多细分领域,种业企业的规模和经营业务存在差异,它们在种业产业链的上下游布局,彼此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从而构建起规模庞大、覆盖面广且呈梯度发展的产业生态。
截至2023年底,我国持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且实际开展生产经营的企业多达8400多家。那么,这些种业企业的构成是怎样的呢?是否能够契合我国农业强国建设以及种业发展的需求呢?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又该如何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呢?
近期,农业农村部的相关司局和单位系统剖析了我国农作物种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并对下一阶段企业扶优工作做出了规划和部署。
明确企业发展的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如何科学分类并进行有效管理呢?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定义种业企业?
一直以来,种业企业的分类评价在业界和社会上存在不同观点。有些观点认为,持有种业经营许可证的企业都应是育种企业,并且都应当具备育种能力。然而当前种业企业呈现出“多、小、散”的状态,创新能力薄弱,发展水平有限。也有观点认为,这些企业中大部分属于生产经营类企业,不具备育种能力,不应都被称为种业企业。还有观点觉得,只要是依法从事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的持证主体,就都应算作种业企业。
从我国种业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结构是由科技发展水平、农业生产需求、种业市场规模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种业企业的现状不能单纯依据数量多少来评判。
关于种业企业的定位,在近期农业农村部召开的全国种业企业座谈会上有了明确分类。依据种子法规定的选育(育)、生产(繁)、经营(推),8400多家种业企业可被划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是具有自主育种能力的企业,约占总数的5%,这类企业是种业创新的核心力量;另一类是生产经营企业,主要负责制繁种、种子加工和销售,约占95%,是当前保障种子供应的重要部分,在满足全国农作物种植用种以及相关技术服务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数量主要由市场决定,会随着农业生产需求的变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导向而不断发展。
在具有自主育种能力的企业中,我国约有500家左右。这里面又能根据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细分。其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有144家,约占企业总数的2%。自2021年种业振兴行动全面开展以来,农业农村部筛选出创新能力较强的69家阵型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1%,它们是种业创新的“动力源”和骨干力量。
只有客观地评估不同类型企业在种业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才能够科学地开展分类管理。
在管理扶持方面,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现有的8400多家种业企业里,重点扶持对象是育种企业,重中之重是阵型企业。接下来,针对阵型企业,有关部门将指导其对照产业需求,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并提出一整套支持政策,助力企业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选育突破性新品种,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对于其他具有自主育种能力的企业,将加强政策引导。如果属于特色物种领域的,将支持其增强差异化竞争优势,成长为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而对于生产经营企业,则主要是规范其生产经营、引导其优化整合,更多依靠市场自主发展。
分类指导并精准培育企业,企业扶优工作成效显著。
2022年,农业农村部对全国农作物种业企业进行了全面梳理,依据企业的创新能力、资产实力、市场规模、发展潜力等情况,挑选并发布了包含农作物、畜禽、水产种业企业在内的270家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初步梳理出由“强优势、补短板、破难题”三类优势企业构成的企业阵型,并给予重点扶持。
“破难题”阵型企业主要是支持企业加速创制优异种质资源,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实现从0到1的突破。“补短板”阵型企业主要聚焦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品种,支持企业充分挖掘优质资源、优异性状、优良基因,大幅提升品种的单产、性能、品质等,实现从1到N的升级。“强优势”阵型企业主要聚焦水稻、蛋鸡、鲫鲤鱼等优势品种,支持企业加速现代育种新技术应用,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巩固强化创新优势。
此外,还有一类专业化平台阵型企业,主要围绕育种创新提供支撑服务,在检验检测、科技金融、人才培育等方面,为育种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
近年来,除了一系列政策资金和优势资源的支持之外,农业农村部还建立了种业阵型企业“一对一”联系机制,有关部门单位与重点阵型企业直接联系,每年列出一张问题清单,3年来为企业解决了40多项难题。同时,积极推进阵型企业与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种业基地“三对接”,协助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自种业振兴行动全面实施3年以来,企业扶优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据统计,2023年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的总资产规模、销售收入与种业振兴行动之前的2020年相比,增幅均在60%以上,科研投入强度达到9.4%,远超6%的行业均值。先正达、隆平高科在全球种业排名中稳居前十。在畜禽种业企业方面,阵型企业带头突破了白羽肉鸡、华西牛等自主培育的重大品种。水产种业阵型企业牵头和参与培育水产新品种25个,占总数的38%。
要破解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以企业为主导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必经之路。近年来,种业企业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种业振兴的中坚力量,承担着科企合作聚力攻关的“出题人”角色。
为了摆脱白羽肉鸡种源依赖进口的局面,2011年圣农集团启动白羽肉鸡育种工程,联合多家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农业农村部主导的白羽快大型肉鸡育种联合攻关项目。2019年底,圣农成功培育出国内首批白羽肉鸡配套系之一的“圣泽901”,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荃银高科与6家科研院所共同投资成立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整合基因组学、基因编辑、大数据、生物合成等科技成果,构建智能育种技术创新体系,短期内就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作为我国种业第一批事企脱钩改制的国有控股企业,京研益农(北京)创立了“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农科院控股、育种家参股”的模式,有力地激发了种业创新活力。通过建立科企协同的“育繁推一体化”体系,牵头组建“农业农村部高品质蔬菜种质创新实验室”,在全国7个主要生态区建立10个育种基地,1万多亩良种繁育田,新品种在全国1800个县区的近2000万亩菜田播种,销售至“一带一路”沿线27个国家。
与此同时,科企融合也面临一些阶段性难题。在全国种业企业座谈会上,众多种业企业纷纷表示,育种创新周期长、风险高,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压力大,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极度匮乏,希望有关部门在健全政策保障和考核体系、强化企业研发项目支持、加大涉企科技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
与会专家、企业代表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致指出,要破解科研生产“两张皮”的难题,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关键在于机制创新。
会议强调,下一步要创新科技人才使用机制、资源设施共享利用机制和科企合作机制,促使各类创新要素更多、更灵活地向企业流动。聚焦种业阵型企业,分类施策精准培育,支持企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大幅提升品种的单产、性能、品质等。同时,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在育种中的应用,加快数智技术设施装备的建设与应用,支持育种企业开展数智化升级改造,加速研发智能育种算法与模型,在设计育种方面跟上世界前沿步伐。着眼于种业企业的需求,加大科技项目和财政、信贷支持力度,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下大力气净化种业市场环境,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全力支持阵型企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总结了我国种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包括其定位分类、管理扶持策略、扶优工作成效、科企融合的成果与面临的难题等内容。强调了企业在种业振兴中的重要性,不同类型企业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以及未来通过机制创新促进科企融合、推动种业发展的思路等。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