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灯俗:河湟文化的闪耀名片

73岁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世荣与九曲黄河灯会的故事,包括他对灯会灯笼样式的创新、推动灯会与其他项目融合发展,以及灯会的筹备过程、蕴含的文化意义等内容,还提到了灯会期间各部门保障游客安全,展现了这一古老灯俗的魅力与影响力。

九曲黄河灯俗:河湟文化的闪耀名片

一幅花灯展示的画面映入眼帘(陈俊 摄),那丰富多样的花灯背后有着许多故事。

73岁的赵世荣,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自小,他就跟着父辈一同为灯会做筹备工作。在他16岁的时候,就已经担当起了灯阵总指挥的重任。这么多年来,他像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让曾经因故中断的灯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他在灯笼样式上大胆创新,设计出像南瓜灯那般可爱、孔雀灯那般绚丽、如意灯那般充满吉祥寓意的丰富多样的造型。

他的贡献还不止于此,他积极地去推动灯会和庙会、旅游融合发展。这一举措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据了解,今年从正月初八开始,四个村的村民们就开始忙碌地布置灯阵了。他们就像一群精心雕琢艺术品的工匠,用白灰认真仔细地画线,然后栽下一根根质地匀细、高度大约1.7米的木杆,每根木杆之间的间距约为60厘米,并行的两排木杆就构成了大约3.6米宽的巷道。木杆栽好之后,再用绳子把它们连接起来,就这样,一座散发着流光溢彩光芒、璀璨夺目的灯城就出现在大家眼前了。

赵世荣表示,整个灯会的灯杆总数大概有3600根呢。这么宏大的灯阵,那可是凝聚着村民们的心血与智慧啊。

九曲黄河灯会可是“青海年·最海东”系列活动中的重头戏。它在延续传统点灯仪式的基础上,巧妙地引入了艺术、游乐、商贸、民俗等现代元素,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盒,打造出了一个集娱乐、消费于一体的节庆场景。

在灯会期间,乐都区的公安、消防、卫健等多个部门联合行动,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像忠诚的卫士一样全程值守,全力保障游客的安全,让游客们可以安心地享受这场文化盛宴。

村民张生福一边挂灯一边深有感触地说:“转灯阵一圈,这可是祖辈传下来的习俗,意味着驱邪祛病、吉祥安康呢。”

非遗就像一束明亮的光,照亮了文化自信的道路。如今,九曲黄河灯俗已经成为河湟地区乃至全青海省一张闪闪发光的文化“名片”。这一古老的灯俗,就像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也是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纽带,它见证了河湟各族儿女生活的变迁,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总结了73岁非遗传承人赵世荣对九曲黄河灯会的复兴、创新及融合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介绍了灯会的筹备过程、规模以及蕴含的文化意义,还提到灯会期间的安全保障,强调九曲黄河灯俗已成为河湟地区重要的文化名片,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5593.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2月13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1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