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连抢救两名因生吞鱼胆而导致器官衰竭患者的事件,进而介绍了鱼胆中毒的原因、症状以及防范措施等内容。
春节本是欢乐团圆的时刻,然而却有这样惊险的事情发生。您能想象吗?只是吃了一次鱼,竟然就被送进了医院。春节期间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可是忙得不可开交,接连抢救了2名生吞鱼胆后器官衰竭的患者呢。湖北咸宁的吴女士,在制作腊鱼的时候,可能是出于好奇或者听信了什么说法,就着白酒生吞了一颗鱼胆。这可不得了,没多久她就开始呕吐、腹泻,还伴有头痛、头晕等症状。送到医院后,病情还急剧恶化,最后连夜转诊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生一检查,发现吴女士已经出现了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凝血功能也出现了障碍。好在经过紧急抢救,3天后总算是脱离了生命危险,在2月3日康复出院了。无独有偶,除夕当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又收治了一位来自武汉新洲的患者谢某。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听信了鱼胆能治病的偏方,也生吞了鱼胆,随后就出现呕吐、腹泻的症状。在当地医院多次洗胃治疗后,症状并没有明显改善,于是也被紧急转诊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生判断,谢某是典型的鱼胆中毒引发的急性肝衰竭。经过救治,谢某也成功脱险,于2月4日康复出院。这小小的鱼胆,为啥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呢?鱼胆就是鱼的胆囊,在鱼类躯干部腹侧,主要是容纳鱼类肝胰脏分泌的胆汁,用来消化的。鱼胆胆汁里包含胆酸、氢氰酸、水溶性鲤醇硫酸酯钠、组胺等多种毒素,其中氢氰酸的毒性最大,比同剂量的砒霜还厉害呢。而且不管是生食、熟食,这些毒素都不会被破坏,就算把鱼胆蒸熟了吃或者用酒冲服鲜鱼胆,都可能中毒。虽然不是所有鱼胆都有毒,但像我们常吃的鲫鱼、青鱼、草鱼、鲤鱼、鲢鱼、鳙鱼、武昌鱼等淡水鱼的鱼胆都是有毒的。所以啊,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别吃任何鱼的鱼胆。那其他动物的胆呢?医生提醒,蛇胆和熊胆需要经过特殊处理才能入药,而且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可不能为了进补或者养生就随便吃。鱼胆中毒后发病速度特别快,潜伏期大概在半小时到6小时左右。最早出现的症状通常是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一般在服用鱼胆后1 - 14小时就会出现。过几个小时后,可能会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乏力、纳差、肝区疼痛、少尿、无尿、面部及双下肢水肿、腰痛等症状。要是病情发展下去,肾脏、肝脏、心脏等器官功能都会受损,会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休克,这可就危及生命了。一旦不小心误食了鱼胆,一定要马上就医。确定是鱼胆中毒后,要立即洗胃或者催吐,把体内的毒物清除掉。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服用一些能保护胃黏膜、延缓胆汁吸收的药物或者食物。重度鱼胆中毒患者要尽早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这样能快速清除体内毒素,减轻器官损伤。那怎么防止鱼胆中毒呢?首先要了解鱼胆的毒性,别相信那些鱼胆能明目、能治病的偏方。宰杀鱼的时候,一定要把鱼胆清理干净。要是不小心把鱼胆弄破了,要马上把沾染胆汁的鱼肉切掉,如果污染范围大,为了安全起见,整条鱼就别要了。还有啊,要小心鱼胆汁溅到眼睛里,这含有毒素的鱼胆汁可能会导致结膜炎、视力减退,甚至失明呢。临近元宵佳节了,家人朋友相聚的时候肯定少不了海鲜大餐。鱼虽然很美味,但食用的时候有禁忌,安全可是要放在首位的,千万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本文总结了春节期间发生的鱼胆中毒事件,详细阐述了鱼胆中毒的原因是其含有的多种毒素且不易被破坏,介绍了鱼胆中毒后的症状包括消化道症状及后续对多器官的损害,还说明了一旦中毒应立即就医及如何防止鱼胆中毒等内容,提醒人们在享受鱼鲜美食时要注意安全,切勿轻信鱼胆治病等偏方。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4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