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铁投资美国钢铁:美日经济关系下的无奈妥协,日铁收购美钢案新走向:从收购转为投资

日本制铁公司对美国钢铁公司的收购案展开,原本日本制铁意图收购美国钢铁,但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转为投资,同时还涉及日美之间在贸易、关税等多方面的博弈,以及日本为避免被美国加征关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等内容。

日本制铁对美国钢铁公司的收购事宜有了新的发展态势,那就是要把原本的“收购”转变成“投资”,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据2月9日当地消息证实,日本制铁将放弃收购美国钢铁公司,而选择进行投资。就在当日,日本政府相关人员透露,日本首相石破茂在2月7日访美期间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会谈中,拿出了日本制铁公司收购美国钢铁公司计划的修改方案,此方案的核心内容便是进行巨额投资而非收购。并且,日本政府在这之前就已经和日本制铁方面进行了协商沟通。特朗普在近期将会与日本制铁的高层会面,进行详细的商谈,美国钢铁公司的高层也有参加的可能性。

石破茂表示:“大家都知道‘钢铁立国’这个说法,美国方面对钢铁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美国钢铁公司曾经可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如果一家日本公司要将其收购,这必然会触动美国的敏感神经。”他还提到,由于这属于私营企业之间的事务,所以他无法对实际的投资金额发表看法,但他认为日本制铁能够通过投资来提升美国钢铁公司的产品质量。

对于日本制铁收购案的这个新走向,日本制铁还没有给出相关的解释说明。不过目前美国方面的强硬态度已经表露无遗。9日的时候,特朗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日本制铁不会持有美国钢铁公司过半数的股份。

在美日会谈期间,石破茂做出了很多承诺。他提到日本会增加在美国的投资,还会增加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并且就特朗普近期的关税政策,石破茂乐观地认为日本或许能够避免被美国加征关税。不过有分析指出,这是日本为了讨好美国方面,这种应对策略可能在当下会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能过于乐观地认为以后美国的“关税大炮”就不会瞄准日本。

在日本做出这样的表态背后,一系列现实的问题也随之浮现。比如,日本增加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是否真的能够避免被美国加征关税呢?日本制铁这个案子之后,美国是否会再次使用“国家安全”这个理由向其他国家施压呢?

日本制铁为什么会从收购转为投资美国钢铁公司呢?

一个月之前,日本制铁公司还坚定地表示不会放弃对美国钢铁公司的收购,可没想到现在结果发生了巨大的反转,从收购变为了投资。据了解,在美日首脑会谈中,石破茂事先与日本制铁进行了商议,从而将日本制铁收购的内容从收购改成了巨额投资。

这种转变其实是美国不断施压的直接结果。1月6日,在美国政府宣布禁止日本制铁收购美国钢铁公司的三天后,日本制铁联合美国钢铁公司正式对当时的美国总统拜登提起诉讼,并且宣称不会因为拜登的打压就放弃在美国的业务。日本制铁在做出这种强硬表态的同时,还对收购方案进行了修改。他们承诺会全力保护美国钢铁公司的“美国属性”,像是保留其公司名称和位于匹兹堡的总部,确保美国人在公司董事会占多数,保障美国工人9000多个工作岗位,不会把产能和就业岗位转移出美国等。日本制铁还向美国政府提议,如果在未来10年要减少美国钢铁公司的产能,美国政府可以行使否决权。

日本制铁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推动这个收购案。近期,日本制铁和美国钢铁公司透露,在2月3日的时候已经向首都华盛顿的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共同提交了书面准备材料,针对禁止收购这件事,起诉美国前总统出于政治理由决定禁止收购。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个诉讼案结果还没有出来之前,美日双方就已经协商好把“收购”变成“投资”。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的教授、副院长张玉来向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表示:“日本这次是碰到了‘美国第一’这个坚硬的壁垒。从表面上看,特朗普的态度好像有所缓和,但实际上他是绝对不会允许美国钢铁被日本收购的。特朗普保护钢铁产业是遵循‘美国优先’的政策,这一点从他宣布对美国进口的钢铁和铝制品加征25%的关税就能看出来。”

实际上,这个收购案是符合日本制铁和美国钢铁双方预期结果的。对于日本制铁来说,收购能够助力它大幅提升产能,加快实现日本制铁每年全球粗钢产能达到1亿吨的战略目标。而对于美国钢铁公司而言,收购也是有很多好处的。近年来美国钢铁公司持续处于亏损状态,其钢铁产量和股票市值都远远落后于其他美国同类公司,所以说打包出售是必然的选择。况且日本制铁的收购价高达141亿美元,这个价格比美国本土钢铁生产商克利夫兰 - 克利夫斯公司给出的价格高出一倍。

然而,这个收购案却在美国的阻挠下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了。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王佳向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表示:“这种转变并不是日本单纯在经济利益上的妥协,而是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不得不做出的一种策略性调整和妥协,这是日本为了避免日美关系破裂而采取的行动。这也体现出日本在努力平衡国内压力和外交上面临的实际情况。”美国考虑的主要是保护主义和经济安全,钢铁产业被看作是美国制造业和国防工业的基石,拜登和特朗普都反对外资控制,拒绝收购是为了迎合国内工会的利益。其次,特朗普更看重日本投资带来的就业机会,这有利于制造业的回流,例如工厂升级或者新建项目的扩大投资能够服务于“美国优先”的政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的教授蓝庆新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表示,这是日美博弈后的结果,美方更希望通过新增的投资来促进就业、增加税收,这也是实现美国制造业振兴的重要手段。

目前,关于未来日本制铁要如何投资美国钢铁公司还没有详细的方案,据悉特朗普会在近期与日本制铁的高层会晤进行详细的协商。

事情发展到现在,外界还在关注这种转变是否会对日本制铁和美国钢铁公司的实际经营产生影响。张玉来表示,对于日本制铁来说,这种转变虽然也能够获得投资回报,但会影响它的发展战略;对于美国钢铁公司而言,这可能会减慢它的复苏振兴速度,主要是因为体制不变的情况下,经营模式和效率都会受到影响。

日本很难阻挡特朗普的征税步伐。

日本用经济利益来换取日美同盟的稳定。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民间企业的日本制铁也只能妥协。

从日本制铁的这个收购案就能够充分看出新上任的特朗普政府的施政策略。王佳表示,特朗普当前采取的政策既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也是维护美国经济安全的具体手段,“通过加征高额关税和限制外资收购,美国试图保护本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以维护国家安全,并且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获得更多优势。”

有了这个例子,外界担心美国会在其他的贸易谈判中故技重施。张玉来表示,在“美国第一”主义的旗帜下,其他行业,特别是标志性的传统行业都可能会出现类似的现象,这也给跨国公司对美国的投资并购敲响了警钟。

除了日本制铁的收购案,在与特朗普会谈期间,石破茂还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提出了增加投资和扩大进口等规划,其中包括丰田和五十铃将在美国建厂造车的投资计划、日本将增加对美国液化天然气的进口。9日的时候,石破茂还乐观地表示,特朗普已经认识到日本对美国的巨额投资以及这些投资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所以日本或许能够避免被美国加征关税。很明显,石破茂提出的这些“口头支票”都是为了避免本国被加征关税。

然而,结果是否能像石破茂所期望的那样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日本国内的媒体和专家很多都在质疑石破茂是否能够兑现这些口头承诺。在日美领导人会谈中,石破茂表示日本将把对美投资提高至1万亿美元,还将增加对美国生产的液化天然气(LNG)的进口。

在投资方面,自2019年以来,日本对美直接投资余额已经连续五年位居第一,截至2023年,日本对美直接投资余额约为8000亿美元。但从投资回报来看,张玉来分析称,日本企业对美投资回报不仅低于对亚洲各国的投资,还低于对欧洲的投资。

另外,日美不仅讨论了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的问题,特朗普还表示美日“正在讨论有关阿拉斯加州石油和天然气事业的日美合资”。对此,国际环境经济研究所的理事竹内纯子表示,日方应该慎重对待阿拉斯加气田项目,因为气田位于阿拉斯加北部,需要建设长达1300公里的管道才能运到阿拉斯加南部港口,这会极大地增加成本,并且最终会由日本承担。

然而,特朗普在这个问题上态度非常坚决。他强调,如果美日贸易逆差没有消除,就会考虑提高关税。所以,在蓝庆新看来,日本的这些举动未必就能避免被美国加征关税。“特朗普以‘美国优先’为核心,在加征关税方面对所有贸易伙伴一视同仁,应该不会因为日本的这些举措就放弃加征关税。”蓝庆新表示。

日美会谈中双方没有提及的汽车关税问题,也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在日本,众多日本车企都担心美国会对它们加征关税。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日本2024年的汽车出口量为421万辆,较前年下滑5%,其中对北美地区汽车出口下滑7%是拉低日本汽车出口的主要因素。而且,美国市场对日本车企的重要性还在于,美国是日本汽车出口的第二大市场。“如果特朗普对日本汽车加税,影响将会非常巨大,不仅会给日本车企造成巨大的成本,还会直接降低日本汽车的价格竞争力。”张玉来分析称。

日本汽车产业可能遭受的影响,只是在美国加征关税阴影下的一个缩影。张玉来表示,因为特朗普的关税战是没有“边界”的,未来日本企业可能会因此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加大在美的本土化经营。

日本制铁对美国钢铁公司收购案从收购转变为投资的过程及背后原因。这一转变是美国施压的结果,也是日本为避免日美关系破裂采取的策略性妥协。同时,日本为避免被美国加征关税做出诸多努力,如增加在美投资、扩大进口等,但能否达到目的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此外,此事件也反映出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及在“美国优先”理念下的施政方针,这对跨国公司在美投资并购产生警示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3991.html

(0)
购物狂魔购物狂魔
上一篇 2025年2月11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1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