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逝世的消息,通过采访他生前的同事、传记编写者、学校教师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黄旭华院士的形象。包括他在核潜艇研发工作中的严谨认真、在危险面前的勇敢担当,他对传记编写的严格要求以及他对核潜艇精神的重视,还有他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等。
“山知晓我,江河知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祖国不会忘记》,这是黄旭华和一代核潜艇科学家们心中最爱的歌曲。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于湖北武汉溘然长逝,享年99岁。“我和我的同事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黄旭华院士在荣获“共和国勋章”时如此说道,他以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科学家有祖国”,也践行着“科学家爱祖国”的伟大理念。长江云新闻记者走访了黄老生前诸多相关人士,像同事、好友、后辈、家人等,去记录并还原这位“国之脊梁”传奇人生背后鲜为人知的暖心故事。退休职工曹志荣与黄旭华共事达40多年。在曹志荣心中,黄老极为平易近人,是良师更是益友。“当时,所有的图纸设计都必须经过总工程师审核,而一艘核潜艇的图纸数量多达几十万张。黄老会亲自过目每张图纸,并且和设计师深入交流探讨,这让大家都收获颇丰。”回忆往昔艰苦的研发岁月,曹志荣不禁眼眶湿润。那时研究所距离船厂足有十公里远,通勤工具仅有一辆小火车,根本无法满足全体工作人员的需求。于是,大家常常只能沿着崎岖小路步行上班。“每次步行都要一个多小时,非常累。路上布满石头,一年下来,我们的鞋子都要磨破好几双。为了消解路上的枯燥,黄老就带着我们边走边唱,最常唱的就是《走在大路上》,虽然路途疲惫,但我们的心情很畅快。”1988年初,我国第一代核潜艇要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开展深潜试验,黄旭华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主动要求第一个下潜。在未知与危险面前,他坚定地说:“我不上谁能上,我第一个上”“我这次要是光荣(牺牲)的话,请祖国记住我。”曹志荣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时泪流满面。黄旭华生前有句话让曹志荣最为感动:“什么是事业?什么是职业?这两个词只差一个音,事业是你要一生追求,永不后悔,永远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是最高尚的追求目标;职业可以八小时之外休息,可以请假,但是把事业放在身上,就算生病了,还是会想着它。”照片拍摄于1985年10月,核潜艇试验任务完成后,黄旭华所长同参试人员在核潜艇旁合影,二排左八为黄旭华,二排左五为炊事员侯桂英。2017年,《誓言无声铸重器 —— 黄旭华传》出版,这是黄旭华院士的第一本传记,由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艳明团队编写。“得知黄老逝世的消息,我非常伤心。”2月7日上午,见到长江云新闻记者时,王艳明如此说道。他与黄旭华院士有着长达12年的深厚情谊。从2013年至今,王艳明教授先后承担党和国家相关部委关于黄旭华学术档案资料采集、黄旭华口述史采集、黄旭华史料编辑出版、新媒体制作及影视创作项目等工作。“12年里,我们见面无数,探讨诸多问题,早已是忘年之交。”王艳明介绍,编写名人传记时,年表或年谱是必备内容。当时自己完成黄旭华院士的年表和年谱后送给他审定,那时黄旭华工作繁忙,但依然一丝不苟地进行订正、补充,连错别字都不放过。他还经常查阅资料,对一些细节反复佐证。这些事情至今都在激励着王艳明,“我是学理工出身,刚接到任务的时候,我很忐忑,生怕做不好。”直到黄老看完手稿,鼓励他大胆去写,黄老还说:“出了问题我来担责任。”黄旭华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做事必须一丝不苟,写文章也应像做科研一样严谨。在传记编写过程中,黄老更加关注的是核潜艇精神的挖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这是黄老提炼的核潜艇精神,他曾在湖北高校为师生们做报告时多次提到这种精神。黄老嘱咐一定要把核潜艇精神写入书中,他说这16个字就是第一代核潜艇人最好的写照。
《誓言无声铸重器 —— 黄旭华传》第一份文稿,手写部分为黄旭华亲自批注修改。2月7日上午,武汉中山路小学教师张帆正在专心筹备“开学第一课”。自2022年学校设立“黄旭华院士科技教育中心”后,每年都会邀请专家进校,为孩子们讲述核潜艇背后的传奇故事,这是学校开学季的一项特色科普活动。然而这一天,黄旭华院士去世的噩耗毫无征兆地传来,张帆心里十分难过。“黄院士的女儿、孙辈都曾经在我们学校就读,我经常觉得他离我们很近,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
黄旭华院士的逝世是巨大的损失。他在核潜艇的研发过程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敬业精神,从图纸审核到深潜试验的英勇无畏。在传记编写方面,他的严谨态度也影响着编写者。同时,他对核潜艇精神的重视以及对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影响,都表明他的贡献不仅在于核潜艇事业的开拓,更在于精神的传承与激励后人,他将永远被铭记。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2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