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展开,介绍了流感感染后的症状,包括与普通感冒的区别,如流感发热体温更高、病程长且全身症状严重,重症患者可能有严重并发症。还提到了不同人群应对流感的方式,像高危人群发病早期48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的重要性,以及在未确诊前自行服药的风险等内容,同时也阐述了流感可能引发细菌感染等并发症的情况。
流感感染后,每个人所表现出的症状是不一样的。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诸如发烧、咳嗽、头痛之类的症状。不过,流感和普通感冒可是有区别的。流感患者在发热的时候,体温往往会升得更高,整个病程持续的时间也会更久,而且全身的症状相对而言更加严重。那些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遭遇重症肺炎、暴发性心肌炎等极为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会让生命受到威胁。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主任医师田欣伦表示:“由于流感大多是病毒感染,有一个自限性的过程。要是症状很快就缓解了,比如体温恢复正常了,呼吸频率也没有加快,意识方面也没有出现问题,那基本上就没什么大碍了。但是,如果过了大概三天左右,体温还在40℃或者39℃,又或者出现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低于93%的情况,那就应该前往急诊,让医生评估是否出现了重症情况。另外,像一些老年人,如果本身就患有一些基础疾病,一旦出现流感症状,也建议尽早到急诊进行确诊。”
流感的传染性很强,病情的发展速度也很快,所以高危人群在发病早期的48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是非常关键的。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田欣伦还提到:“孕妇或者老年人,以及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例如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或者有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确诊为流感后的48小时之内使用抗病毒药物,确实能够显著缩短发热的时间,减轻症状,并且降低重症的发生率。”
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相似之处,所以在确诊之后再吃药才是正确的做法。
当前流行的流感病毒主要是甲流,那么是不是只要一发烧,并且有呼吸道症状,就应该吃抗甲流的药呢?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田欣伦指出:“如果你是年轻力壮的,之前也没有什么基础疾病,30多岁的人,就一定要吃抗病毒药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如果大量的人群广泛地服用抗病毒药物,可能会导致将来群体对这些抗病毒药物产生耐药的风险。”
现在很多家庭都备有感冒药,那么有了症状之后,在家自行服药是否可行呢?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田欣伦解释说:“上呼吸道的这些病毒感染,它们的症状都是极为相似的。在还没有确诊是甲流或者乙流之前,就吃这些抗病毒药,反而会增加药物的风险。所以通常还是建议,要先进行确诊,如果能够明确病原学,再使用针对性的药物会比较合适。但是,如果确实出门非常困难,可以尝试做一个抗原拭子,不过抗原只有百分之五十几的阳性率,所以即使结果是阴性的,也不能就此否定不是流感。所以,如果是有重症高危风险的患者,还是推荐尽早到有资质的医院做一些病原学的检测,特别是核酸检测。”
专家提醒:流感患者要小心细菌趁虚而入。
在临床上,合并细菌感染常常是压垮重症流感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专家提醒,特殊人群尤其要警惕细菌感染,以免发展成重症。
专家介绍,如果没能及时阻断病毒复制,在流感病毒感染后的5 - 7天,患者大约有10% - 30%的可能性出现合并细菌感染。
这是因为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有些会直接损害肺黏膜的屏障功能,从而引发坏死性肺炎和肺损伤。同时,流感病毒感染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形成细菌易感的“窗口期”。如果患者在抗病毒治疗3 - 5天后,症状没有改善,反而持续加重,那就需要警惕是否合并了细菌感染。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田欣伦强调:“当流感出现了一些并发症的时候,发展成重症的风险就会显著升高。流感本身会造成气道黏膜的损伤。如果你觉得除了流感本身的症状,比如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之外,还出现了明显的咳嗽、咳痰、黄痰增多、浓痰增多的情况,那么就要考虑细菌感染,并且要考虑使用抗生素治疗。”
本文总结了流感的症状、不同人群应对流感的方式、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时机、自行服药的风险以及流感可能引发的细菌感染并发症等内容。提醒人们要重视流感,尤其是高危人群要谨慎对待,正确用药,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2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