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发饼背后的百年传承与创新,从“谭记发饼”看非遗传承的坚守与创新

安化县“谭记发饼”第五代传承人谭盎然传承与创新发饼制作的故事。文中既回顾了发饼从祖辈传承至今的百年历程,包括战乱迁徙中的技艺传承,又展现了谭盎然在现代面临的挑战下如何坚守传统工艺、拒绝添加剂,同时进行创新,如设计新包装、推出新口味、利用短视频平台宣传等。此外,他作为青联委员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将非遗与乡村旅游结合,带动全镇特色产业增收。还讲述了他在传承过程中注重传统手工的温度,招收学徒举办非遗体验课,让发饼成为活着的非遗的事迹。

红网时刻新闻2月8日讯(记者 陈达元 盛唐娟 通讯员 彭鑫鑫)在腊月二十九日那天,安化县东坪镇举办的“非遗贺新春——赶个年味集”活动现场那可是热闹非凡,人来人往、熙熙攘攘。37岁的谭盎然正忙得不可开交呢,只见他熟练地把金黄的发饼放进红色礼袋里,一边放还一边不忘热心地叮嘱游客说:“这发饼啊,是用老面发酵的,没有任何添加剂,趁着热乎吃起来可香啦!”

谭盎然啊,他可不简单。他身为“谭记发饼”的第五代传承人,在益阳市众多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当中,他可是最年轻的那一批呢。他就像一位神奇的书写者,用一块小小的发饼书写着传统与创新的精彩故事,同时也是乡村振兴路上的重要推动者。

百年老味道:从战乱迁徙到“吉祥符号”

“谭记发饼”的那股香气,仿佛是一部史书,默默地诉说着谭氏家族这一百年来的风风雨雨。

时间回到1868年,谭氏家族的祖辈谭治贵当时在邵阳靠着制糖和做面点的手艺维持生计呢。他做出来的发饼那口感啊,松软得很,而且甜滋滋的却又不会让人觉得腻,就这么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招牌美食。

后来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战火纷飞,为了躲避战火的侵袭,“谭记发饼”的第三代传承人谭寅生就把店铺搬到了安化县的大福镇。从那以后,发饼的制作技艺就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

1996年的时候,第四代传承人谭佑林和他的妻子蒋建辉(也就是谭盎然的父母)接手了这个店铺,他们把原本的家庭作坊进行了升级,变成了“谭记发饼店”。从这时候起,用红纸包裹着的发饼就成了当地在婚丧嫁娶、建房贺寿等各种场合的“吉祥符号”,就好像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象征,代表着美好的寓意。

谭盎然回忆起小时候的经历,感慨地说:“小时候啊,我最害怕过年了。”为什么呢?原来啊,每到春节的时候,他的父母凌晨三点就得起来和面,那烤炉散发出来的热气熏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他以前一直不理解父辈们为什么这么固执,这么“认死理”。可是当他辞去城市里的工作,回到家乡接下传承发饼制作这个重任的时候,他才突然明白,父辈们是把这份责任当成了一辈子的习惯,就像一种本能一样。他也深刻地意识到:“这发饼啊,可不单单是一门生意,它更是几代人肩负的使命啊。”

青春焕新:从“守艺”到“创艺”

谭盎然回到家乡之后,就面临着传统工艺和现代市场带来的双重挑战。

传统的发饼制作工艺那可是很讲究的,要用老面发酵,在制作过程中,温度和湿度都得精准地把控好,而且全程都得靠手工来完成,就这么做下来,一炉发饼得花费12个小时才能做出来。这样做的成本又高,产量还低。可是即便如此,当有厂商提出改用添加剂来提高效率的时候,谭盎然坚决地拒绝了。他一直坚定地认为:“要是没有了老面,那就不能算是谭记发饼了。”

一块发饼背后的百年传承与创新,从“谭记发饼”看非遗传承的坚守与创新

看,图中的“谭记发饼”第五代传承人谭盎然正在认真地和面呢。

不过谭盎然可不是那种只知道守着老传统的人。

2020年的时候,他精心设计了简约又带有国风特色的包装,还推出了黑茶、荞麦等健康的新口味,甚至还专门为儿童研发了小发饼。他说:“传统手艺可不能只在博物馆里供着啊。”他还开通了短视频账号,带着自己的团队拍摄制作短视频,然后把这些短视频放到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去展示发饼背后的那些匠人故事呢。其中有一条视频的播放量最高都超过50万次了。

现在啊,“谭记发饼”的年销量已经突破50万枚了,线上订单占了总订单的四成,而且产品还远销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呢。到了2023年,“谭记发饼”的年销售额更是突破了百万元,还解决了当地3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这些村民大多都是留守妇女和老人呢。

青联委员的担当:一块发饼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谭盎然作为安化县的青联委员,他的目光和视野早就不局限在自家的那个产品作坊里面了。

他特别积极地参加安化县举办的乡村振兴青年致富带头人培训班,还专门跑到广州去调研农产品的销路情况。在政协座谈会上,他大声地呼吁:“要把非遗技艺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啊。”他还提议开发发饼制作体验工坊,这样就能吸引游客更深入地参与到其中了。

2024年的时候,他又主动报名参加了“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训班”,在这个培训班里系统地学习电商运营、品牌策划等各种技能。等到结业之后,他联合周边的茶企、米豆腐作坊,精心打造了“大福非遗美食地图”。通过文旅融合这种方式,带动了全镇特色产业增收超过千万元呢。

发饼的温度:让发饼成为活着的非遗

在谭盎然的作坊里啊,你能看到烤炉旁边摆放着温控发酵箱,木制的模具和真空包装机就这么并排地放在一起,传统和创新在这里完美地交织融合在一起。他还招募了6名“90后”学徒呢,并且定期举办非遗体验课。他说:“有学徒问我,都已经是机械化的时代了,为什么还要用手工做发饼呢?我就告诉他们,机器啊,虽然能复制发饼的味道,但是它复制不了我们手心的温度啊。”

在今年的新春非遗大集上,有一位老人手里握着发饼,十分感慨地说:“这和我小时候吃的一模一样啊!”谭盎然听到这话之后,眼眶微微泛红了。他想起了爷爷曾经说过的话:“这发饼的‘发’啊,不仅仅是发家的意思,更是传承的含义啊。”

从一个小小的手工作坊发展到非遗工坊,从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变成带动大家共同富裕的引擎,谭盎然用自己的青春重新诠释了传承的意义。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乡村振兴需要我们年轻人扎根在这里,非遗传承也需要我们年轻人来接棒啊。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要让老手艺一直存活下去,更要让它变得红红火火。”

你看,在炉火的映照下,这位年轻的非遗守艺人谭盎然的身影,正和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保持着相同的频率,一起律动呢。

后记

新春佳节的时候,谭盎然的作坊里堆满了准备发货的红色礼盒。他小心翼翼地把刚出炉的发饼放进印着“非遗传承”字样的包装袋里,轻声地说道:“这可不仅仅是食物啊,它更是几代人的乡愁呢。”

等到采访结束的时候,谭盎然递给记者一块热乎乎的发饼。咬下去的那一瞬间,麦香混合着淡淡的蔗糖甜味就在舌尖上慢慢散开了,这百年老味道一下子就变得实实在在、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了。也许,非遗传承的答案,就藏在这一口不变的味道和勇于求变的勇气之间吧。

如今,这小小的、巴掌大的发饼,承载着五代人的岁月光阴,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去叩响下一个百年的大门呢。

谭盎然传承“谭记发饼”的故事,从百年传承历程到他的创新发展,再到在乡村振兴中的担当以及对非遗传承的坚守。他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积极创新,将非遗与现代市场、乡村振兴相结合,展现了非遗在新时代的活力与价值,也体现了年轻人在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2437.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2月9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