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期间(初一到初七)全国博物馆的相关情况,包括接待观众的数量、各地博物馆推出的特色展览、活动以及文化惠民举措等内容,展现出这个春节假期博物馆在传承文化、吸引观众方面的重要意义。
国家文物局在2月7日公布消息称,2025年春节期间,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全国博物馆总共接待了7264.87万人次的观众。在这个春节假期里,各地的文博场所将目光聚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纷纷推出了极具吸引力、年味满满的文化盛宴,让公众尽情享受一个充满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传统佳节。
春节假期期间,全国知名的博物馆基本上都达到了最大观众承载量。重磅文物纷纷被展示在展厅之中,多种业态的文博活动持续进行从不间断,“文博热”的火爆态势远超人们的想象。辽宁省博物馆特别展出了有着8000年历史的蛇衔蟾蜍纹筒形陶罐,这可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蛇纹图案。
而中国考古博物馆独出心裁,推出了科技考古与遗产保护经典成就展,5000多年前的陶塑人像等上百件重磅文物亮相,用以贺岁。这些文物吸引着观众长时间驻足观看。
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表示:这是目前能够复原出来的形体最大的红山文化陶塑人像,这是红山人供奉的祖先的形象,祖先崇拜也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精神要素之一。
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资源,春节假期国家博物馆推出了“四海一堂春新春文化展”,展览中既有妇好鸮尊重器,又有白釉盘等与春节紧密相关的文物。在浓浓的年味之中,呈现出春与人宜、新岁恢弘的春节祈盼。
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诸葛英良说:这是一个关于春天的展览,关于希望的展览,把我们最真挚的祝福呈现给大家。
文物展览精彩纷呈,各种各样形式的文博活动,传递着传统文化那永恒的魅力。在甘肃简牍博物馆,专业舞蹈演员演绎着“敦煌飞天”的神韵。
在河南博物院,每天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寒冷的寒风也难以阻挡人们的热情。为春节特别编排的“春满弦歌·华夏古乐专题赏听会”,使用文物复原的骨笛、编钟、锦瑟奏响古乐,每场都是座无虚席,甚至还增加了场次。这种新的视听体验让古乐再次回响,也让文化传承变成观众的自觉行动。
观众王敏伊说:这次是专门带着孩子来的,也是专门预约了华夏古乐,小朋友的那种共鸣,更能激发他对历史文化的兴趣。这一趟来得非常值。
春节期间,各地博物馆推出了多项文化惠民的举措。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延时开放到晚上9时;黑龙江、吉林等地的博物馆要么增加讲解场次,要么提供特色讲解;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小小讲解员讲述着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深海考古的精彩故事。这些贴心的服务,让文化传承更具温度。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初步统计,2025年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初七,全国博物馆共接待观众7264.87万人次;日均接待观众数较去年增长12.84%,超过1000万人次。
2025年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接待观众数量众多,各地博物馆通过推出特色展览、精彩活动以及文化惠民举措等方式,让公众沉浸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既满足了观众的文化需求,又推动了文化传承,并且在展览、活动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吸引了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2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