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六部门印发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以及1月23日国新办相关介绍展开。阐述了包括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等在内的中长期资金,这些资金大多与老百姓关系密切。文章通过连线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一梅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深入分析了中长期资金入市制度实施的意义、对不同方面的影响以及所需的市场生态等内容。
1月22日,六部门出台了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方案,紧接着1月23日,国新办就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进行介绍。此次推动进入市场的中长期资金涵盖了诸多方面,像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这里面大部分资金都和普通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中长期资金入市这一举措如今终于成为现实。那么,这项制度开始实施之后,到底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呢?《新闻1 + 1》这一期节目专门连线了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一梅以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来进行深入的分析解读。
《新闻1 + 1》有完整版本,时长为24分29秒。
首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呢?
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一梅表示:保险资金在本质上是长线资金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它具有稳定性,而且偿付周期相对较长。然而在实际情况当中,尽管目前保险公司投资权益的上限能够达到25%,但是在我们现有的大概32万亿的保险资金里,实际上只有3.2万亿,也就是大概10%的资金是投资在整个权益市场的,所以从这个比例来看,仍然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这一次把这个堵点打通之后,对于新增资金入市有了一个更加硬性的要求,也就是30%,这对于保险资金入市的积极性以及投资比例都会产生非常大的改变。
接着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细化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要求呢?
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一梅称:中长期资金最为核心的就是考核周期的长短,这一因素决定了它是否能够被认定为中长期资金。如果是以一年的视角去看待投资的话,相对来讲,各方在投资交易方面还是比较短视的。要是把考核周期延长到三到五年的话,我们就能够以一个更长的视角和周期去看待资产配置以及投资决策。这一点不仅仅对于长期收益的获取有着很大的帮助,甚至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以及和上市公司之间的良性互动都是非常有益的。
再来探讨: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需要怎样良好的市场生态呢?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指出:第一点,需要有非常优质的资产。在资产端方面,我们上市公司的质量、投资价值应该得到稳步的提升。在中国资本市场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例如像市值管理的指引,鼓励分红、鼓励回购等,这些举措使得整个A股上市公司的质量、投资价值以及可投资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是让长期资金能够进入市场并且能够留存下来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第二点,需要不断地去创新,持续地推出一些适合中长期投资的产品以及工具,就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指数基金。
第三点,要允许机构参与到企业定增方面的工作当中。同时,像去年9月份的时候,央行推出了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的一些再贷款的政策举措,把这些政策举措充分利用起来,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中长期资金,从而让这些资金更好地发挥作用。
最后探讨: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会给A股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1月22日六部门印发中长期资金入市方案,1月23日国新办介绍相关情况。文章通过专业人士解读,阐述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多方面影响。包括对保险资金入市比例、长周期考核机制意义等方面的分析,还探讨了入市方案所需市场生态,以及其给A股市场带来的短期增加流动性和长期改变投资者结构等变化。这一系列的分析全面展示了中长期资金入市这一事件的多方面意义和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