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厅发布相关意见提到逐步提高教学为主型职称评聘比例,分析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长期侧重科研成果的状况以及这种状况对教学型教师晋升的不利影响。同时阐述了职称改革分类评价的重要举措,列举了多所高校为教学型教师晋升开辟的特殊通道,也提到教学型教师晋升存在比例限制,不同类型高校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契合自身发展战略并考虑学科差异等内容。
浙江省教育厅在近期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表明,会逐步提升教学为主型职称评聘的比例。这一举措无疑是高校职称评审领域的一个新动态。
职称评审正在改革
长久以来,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大多侧重于科研成果,像论文发表数量以及科研项目获取等方面。众多专注于教学的教师,他们长期在教学一线辛苦付出,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然而,由于在职称评审时缺乏科研成果,他们的晋升希望渺茫。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分类评价是近年来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高校对教师教学投入的要求也一直在改变。麦可思曾经开展的一项关于大学教师教学投入情况的研究显示,超过八成的高校教师反馈,自己所在的高校设置了鼓励教师投入教学的措施或者奖励,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高校对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
把教师分为教学为主、科研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等类型,这是近年来职称改革分类评价中的重要措施。这种分类方式充分尊重了高校教师工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打破了以往那种“一刀切”的评价模式,从而能够更精准地衡量教师在不同工作侧重方向上的贡献与成就。
当下,在各省的职称评审相关规定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不少高校为那些专心在一线教学的教师开通了晋升的直通车。
拓宽教学型教师的晋升途径
中南大学推进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畅通以教学为主的职称晋升渠道,设立了优秀教师按教学业绩晋升教授、副教授职称的专项计划,主要以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类获奖和教改成果作为申报条件。
中国药科大学针对坚守教学一线超过10年的副教授,学校专门设置了“教学型特聘教授岗位”,一个聘期为3年。对于聘期考核优秀者,在职称晋升时对科研业绩不做硬性要求,单独设置指标,独立评审。并且在三年聘期内每年给予5万元补贴。该校设置的教学研究型岗位取消了科研成果要求,重点考核教师在学生培养、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中的工作实绩。据中国药大人事处处长介绍,学校已经有多名教师入选教学型特聘教授。
依据《 山东财经大学2020年度职称评审工作实施意见》的规定,该校在职称评审中为教学贡献突出的教师单列晋升职称名额。对于从事高校一线教学工作30年以上、教书育人贡献突出的教师,申报教授职称的数额为5个。这些单列计划申报人员经各单位评议推荐后,可直接将申报材料报送学校,不受分配的推荐数额限制。该政策的目的在于鼓励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且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
北京林业大学近年来系统修订了《北京林业大学职称评审管理办法》,设置了长期从教评审等六大职称赛道。学校开展了长期从教评审,对长期潜心教学科研的教师单独设置评价标准和指标。据该校介绍,5年内已经有10人通过长期从教批次获得晋升。
中国政法大学为引导教师回归教学,在业务条件中单列教育教学业绩,把获得“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称号作为重要教育教学业绩。
为擅长教学的教师单独设立晋升途径,鼓励教师重视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鼓励所有教师都去评教学型职称。某高校学院学科建设的工作人员曾经坦诚地说:“如果大家都想当教学型教师,那么科研工作由谁来做呢?科研指标又怎么能够完成呢?将来我们打算让教学型教师上公共课,教学科研型教师上专业课,不能让他们把精力都放在本科生的大课上,否则专业人才谁来培养呢?”实际上,一些高校在制定教师分类聘用相关文件时,已经对教学型教师的比例进行了规定。
评教学型职称,有比例限制
某985大学的教师分类聘用管理办法规定,教学为主型岗位是指承担全校通识必修课和专业通识必修课程教学工作,同时承担教学研究工作的岗位。教学为主型岗位在单位在编在岗教师中的比例为:除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不超过50%)、体育部以及军事教研室(不超过90%)等单位外,开设全校量大面广通识基础课程的单位原则上不超过30%,其他单位不超过10%。不承担本科生教学的单位原则上不设置教学为主型岗位。
某211大学《关于开展X大学教师岗位分类设置入轨的通知》规定了各类岗位设置比例:全校教学型岗位总体比例不超过20%,科研型岗位(含社会服务型)总体比例不低于20%,教学科研型岗位(含临床教学型)总体比例在60% - 70%。院(系)各类教师岗位原则上按照以下比例设置:以公共基础课教学为主的院(系),教学型岗位不高于80%;专业院(系)教学型岗位不高于20%,科研型岗位不低于10%;科研院(所)、平台科研型岗位不低于90%。
《某省属师范大学教学为主型教师职务评聘办法》规定,教学为主型(简称教学型)教师职务设教学型教授和教学型副教授两个层次。中级以下教师职务不作分类。教学型教师职务岗位面向长期承担学校公共课、基础课教学任务的教师,按全校同层教师职务的10%左右设置。此外,还要求教师在本校任教满5年、教学效果突出,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近5年均优秀或承担一线教学工作10年以上、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合格,且学评教成绩排名位居前50%。
……
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特点的高校,对教学与科研的侧重有所不同。高校在制定和调整教学型教师相关政策时,需要与高校的整体发展战略相匹配。例如,研究型大学可能更看重科研成果对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而教学型大学则更强调教学质量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所以,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高校自身的定位与特色,使各类教师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关注不同学科对教学型教师需求的差异。例如,理工科专业由于实验教学和科研项目结合紧密,对教学型教师的比例需求相对较低;而文科类专业,尤其是一些基础人文课程,可能更需要教学经验丰富、专注教学的教师。因此,高校在制定教学型教师岗位比例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科特点,以确保各学科能够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想要获取更多相关信息,可加入群聊,邀您进入学术圈
编辑| Andy来源|浙江省教育厅网站、教育部网站、各校网站、复旦教育论坛、麦可思研究等
文章首先介绍了浙江省教育厅提高教学为主型职称评聘比例这一事件的背景,即高校职称评审长期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接着阐述了职称分类评价改革的举措及其意义,列举多所高校为教学型教师晋升的特殊政策。然后指出教学型教师晋升存在比例限制,不同高校和学科在制定教学型教师相关政策时需要考虑自身定位和学科差异等因素,从而实现各类教师各展所长,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的目的。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1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