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海南花灯:从古老传统到现代创新 海南花灯:传承千年的节日盛景

海南的花灯文化。包括海南各地花灯展的盛景,如海口万绿园灯展等。同时深入讲述了花灯在海南民俗中的重要意义,像在海南话里“灯”与“丁”发音相同有美好寓意。还介绍了海南不同地区如乐东黄流镇、文昌等地的花灯特色民俗活动,以及花灯制作的复杂工序和背后匠人的心血。并且阐述了花灯的历史渊源,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演变,以及随着技术发展花灯在制作工艺和设计上的创新。

漫步在海口万绿园,当夜色渐浓时,灯光就越发绚烂夺目。在今年的“万春会”上,有41组彩灯,这些彩灯类型多样,从充满传统韵味的蛇年花灯到充满现代感的城市幻彩,就像流淌的光带一般,不仅让城市变得更加美丽,也让市民和游客的心情更加愉悦。赏花灯是春节期间极为重要的传统活动,它象征着节日的喜庆与团圆。当下,海南很多地方的花灯都已经点亮,浓浓的节日氛围随之而来。在这璀璨的灯光之中,人们追逐着光明与美好,传递着新春的祝福和希望。**一、指间流光 纳吉添“灯”**在海南话里,“灯”和“丁”读音相同,有着“纳吉添丁”“人丁兴旺”这样美好的寓意,所以人们在春节期间对灯元素的运用十分重视。乐东黎族自治县的黄流镇花灯在琼州非常有名。农历正月十五、十六的夜晚,花灯游街闹元宵,这是黄流镇长久以来的节庆活动。黄流镇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黄流花灯还被选入原文化部编撰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概览》。花灯看起来简单,制作过程却相当复杂。花灯匠人往往要掌握很多技艺,像绘画、书法、编结、雕刻、裱糊、剪纸等,每一道工序都大有讲究,他们在一盏盏花灯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情感,把当地悠久的文化脉络融入其中。“和其他地方的花灯会相比,黄流花灯会有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全部由民间组织、民间赞助、民间制作。从古至今,黄流镇办花灯会时,每家每户都会赞助,多的有几千元,少的也有一二百元。”黄流花灯文化协会的负责人陈聪说道。制作花灯的工种有电工、木工、雕刻等,由于都是手工制作,通常大年初四就要开始筹备了。为了防止各坊间制作的花灯主题相同,大家还得提前集中开会商量,真是费尽心思。在黄流花灯的历史上,20世纪40年代有一盏非常有名的“龙灯”。据说,这盏“龙灯”是由黄流镇黄西村的老艺人陈月花和陈氏的几个兄弟一起制作的,长度超过30米,是用竹子、红丝布和100盏风灯扎成的。特别是固定在龙鳞片上的一盏盏发亮的风灯,在龙身披着的红丝布的衬托下,闪闪发光,特别好看。无独有偶,“送灯”也是文昌农村地区过年的传统民俗。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之间,几乎每个公庙都有一个固定的日期举行“送灯”活动,热闹非凡、充满喜庆,仪式感满满,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望。“小时候,只要农闲的时候,我们就跟着大人制作花灯的辅料配件。没有彩纸的时候,就自己找纸来漂染。一进入腊月,就要大量赶制花灯,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深夜。”文昌市会文镇村民王蒲霖回忆道。**二、花灯长明 源远流长**这段时间,海口万绿园里人很多。走进灯展区,能看到一组很大的“蛇年纳福”彩灯。这条灵蛇身上披着五彩斑斓的鳞片,口中吐出一串串金色的“福”字,吸引了很多市民和游客停下来观赏、拍照。“太漂亮了!我每年都会来看灯展,今年的灯展更加绚丽多彩、内容丰富。这里的氛围特别好,年味很足,特别适合穿着汉服来拍照打卡。”住在附近的市民王映带着全家老小来逛展赏灯,不住地赞叹。花灯也叫“灯彩”“灯笼”,“闹花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会达到高潮。追溯起来,这个活动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据《后汉书》记载,汉明帝为了推广佛教,命令宫廷和民间在正月十五的夜晚点灯敬佛,这就是花灯习俗的起源。之后,随着佛教和民间文化的融合,元宵赏灯逐渐从宗教仪式变成了节日活动。到了隋唐时期,闹花灯发展成了全国性的庆典活动。唐玄宗时期的“上元灯会”规模非常大,长安城里到处张灯结彩,吸引了无数人参加。宋代则进一步把灯会推广到民间,街头巷尾都灯火通明,各种灯谜、表演活动丰富多彩。汉开九郡后,士族南迁,海南开始融入中原文化,节序和风俗与内地基本相同,元宵“燃灯”“观灯”的习俗也逐渐传播开来。清代海南诗人冯耿光写过一首诗《元宵偶成呈潘篆仙》:“火龙万树夜纵横,隐隐谯楼报二更。十里灯花昏月色,六街歌管闹春声。”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琼州治所(现在的海口府城地区)元宵节的灯景。花灯的形态多种多样,有宫灯、塔灯、龙灯、走马灯、莲花灯等。据《府城春秋》记载:在众多的花灯里,有一种叫“含猫灯”的花灯特别引人注目,很受孩子们的喜爱。过年的时候,孩子们常常一只手高高地举着含猫灯,另一只手轻轻地扯动连着灯嘴的绳子,随着绳子的拉动,“含猫灯”的嘴巴就会一张一合,好像要把来年的厄运都吞掉。不同类型的花灯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凝聚着当地百姓的智慧。**三、创新设计 美美与共**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工艺的进步,花灯也在不断创新升级。在花灯爱好者陈地茂看来,现在花灯的制作在材料、技术和工艺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纸工、木工、电工、装饰、喷绘等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完美结合,集声、光、电,形、神、色于一体的花灯,成为了真正的综合艺术品。在万绿园灯展的互动区域,有一组名为“锣鼓喧天”的互动灯彩很是吸引人。现场,一位市民手握鼓槌,用力击打面前的大鼓。随着鼓声响起,旁边的吉祥树上立刻亮起了璀璨的灯光。鼓声越大,灯光越亮。这种喜庆欢乐的氛围吸引了很多市民和游客排队尝试,都想体验这种独特的互动方式。灯展现场还设置了多个美食摊位和手工艺品展示区。大家在欣赏灯展的同时,还能品尝各种地道的海南美食、选购精美的手工艺品。可以看出,“万春会”继承了传统灯彩的特色,运用现代科技和当代工艺,把传统习俗和节庆娱乐有机结合起来,把古老的灯饰艺术和现代企业文化、商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让传统节庆的构架更加美轮美奂,展现出新时代的文化风采。“从以前的小宫灯到现在的大花灯,蜡烛、油灯变成了电灯、彩灯,糊裱用的纸张、布匹变成了丝绸、刺绣,工序更加复杂。”王蒲霖说,父辈们那种“小作坊”式的生产花灯的方式已经跟不上社会潮流了,但他们不舍得丢掉这门手艺。王蒲霖说,花灯的造型创新越来越多,但是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要守住传统的灵魂。除了研究新技术,他现在每年还坚持制作手工花灯,来探索传统花灯更多的可能性。在开竹、开篾、扎框、扎架、做手攀等很多工序中,他都尝试融入书法、彩绘、剪纸、刺绣等传统文化元素。眼看下元佳节就要到了,海南很多地方的花灯都已经点亮,在丰富的灯会形式中,光和影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美学。在今天,闹花灯的形式虽然不断创新,但其中所寄托的团圆、祈福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却始终没有改变。据《府城春秋》记载:在众多的花灯里,有一种叫“含猫灯”的花灯特别引人注目,很受孩子们的喜爱。“含猫灯”的模样很独特,看起来憨态可掬,嘴巴像憨厚老实的小狗,充满了纯真质朴;身子像灵动俏皮的鱼儿,轻盈又活泼;尾部就像威风凛凛的麒麟尾巴,尽显威严霸气;双足之上,各长着五只爪子,威风凛凛,神气十足;更神奇的是,它的嘴巴还能一张一合。

文章围绕海南花灯展开,介绍了海南花灯的民俗意义,如象征纳吉添丁等。讲述了不同地区的花灯特色民俗,像黄流花灯游街、文昌送灯等。还详细阐述了花灯制作工序及匠人的付出。并且梳理了花灯的历史发展脉络,从起源到不同朝代的发展。同时提到了花灯在现代的创新发展,包括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以及造型创新等,强调在创新的同时要保留传统内涵。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1251.html

(0)
东海凝丝东海凝丝
上一篇 2025年2月7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