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阐述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在规模、产品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包括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同时也会指出其面临的诸如产品同质化、可持续发展挑战等结构性问题,最后探讨未来实现“量价双优”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如优化产品结构、资产配置策略以及完善监管政策等内容。
银行理财在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充当着重要的桥梁角色,其发展水平与资金有效配置以及社会财富的合理增值息息相关。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韧性,在量与质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从规模的角度而言,多种因素促使我国银行理财市场规模显著扩张。在低利率政策的引导下,再加上存款“手工补息”整改工作的推进以及债市的提振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银行理财市场的容量得到了明显提升。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数据,到2024年末的时候,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已经达到了29.95万亿元,与当年初相比,增长幅度达到了11.75%。这一规模的增长也反映出银行理财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相关统计显示,2024年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到了1.25亿人,较当年初增长了9.88%。
从产品方面来看,产品创新的步伐加快,多样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市场结构也在持续优化。随着市场风险偏好的逐渐下降,稳定收益的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欢迎。截至2024年末,固收产品的规模达到了29.15万亿元,在整个市场中的占比为97.33%;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及以下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8.66万亿元,占比为95.69%。
在2024年,我国银行理财还积极参与到实体经济发展当中。它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投入到专精特新、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等诸多领域,为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规模达到了约21万亿元,通过多种渠道为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虽然银行理财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对照资产管理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的问题。首先是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权益类产品所占的比例过低。其次是市场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挑战。随着财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资管产品发行数量不断增加,这导致净值化之后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降低,从而影响了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银行不得不降低产品费率和起购门槛,这就压缩了银行的盈利空间,也给机构降本增效提质带来了挑战。再者,监管的容忍度和颗粒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国银行理财资金参与权益类投资仍然受到明确的限制,各类估值平滑机制面临着整改的压力,而且创新型产品的监管存在不明确、不规范的不确定影响,这些都阻碍了银行理财市场规模的增长、新兴模式的转变以及对资本市场的深度参与。
未来,银行理财市场要朝着“量价双优”的结构性改革方向努力,不断增强市场的韧性,发挥更为强大的资产稳定器的作用。一方面,要凭借自身的稳定性来应对市场波动产生的短期压力,从而有效地分散投资者的风险;另一方面,要依靠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资金的吸引力,为实体经济源源不断地注入资金。要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金融机构自身进行创新与变革,也需要监管政策的引导与支持。
要优化产品结构并拓展营销渠道。银行理财机构应当被鼓励开发更多元化的产品,特别是权益类和混合类产品,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同时,要拓宽理财产品的销售渠道,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作用,推动业务管理模式发生变革,构建能够快速响应的银行业运营管理体系,推动银行业朝着为客户全生命周期服务和定制化的全方位、多层次精准服务体系方向发展。
优化资产配置策略,提升投资能力也是重要举措。通过支持理财机构设计不同风险等级和收益预期的产品,鼓励银行理财子公司开发与股权投资基金相匹配的长期权益产品等方式。并且要进一步加强理财机构的投资能力建设,比如引进专业人才、提升投研能力、调整多元化投资策略等,以此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增加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同时分散风险。
持续调整和完善监管政策,有助于提升理财市场的长期回报和稳定性。要保持政策环境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特别是针对创新型产品和新兴业态,需要加快出台更加明确和规范的指导文件。完善估值平滑机制,优化第三方估值机制,确保估值的透明性和公允性。放松对银行资金投入科创债、权益类投资的限制,释放理财产品的投资活力。推动银行理财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通过参与上市公司定增、新股申购等方式,为资本市场带来更多的增量资金。优化绩效考核机制,将风险管理、合规性等因素纳入考核指标。建立长期激励机制,鼓励理财公司关注长期投资回报并注重风险控制,降低市场波动风险。
本文总结了我国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现状,包括规模增长、产品结构优化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同时指出面临的产品同质化、可持续发展挑战和监管问题。最后提出了实现“量价双优”结构性改革的措施,如产品结构优化、资产配置策略改进和监管政策完善等方面,以增强市场韧性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0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