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带您走进捷克摩拉维亚地区的普罗斯捷约夫城,从它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建筑特色到现代的城市风貌等多方面进行介绍,展现这座小城独特的魅力。
捷克大致被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边是广为人知的波西米亚地区,它已超脱了地域的概念成为一种文化象征,而东边的摩拉维亚地区相对而言就没那么出名。然而,摩拉维亚地区的普罗斯捷约夫城却有着众多的亮点。普罗斯捷约夫位于摩拉维亚的中部腹地,面积仅有35平方公里,人口4万多,别看它规模不大,历史上可是以纺织产业闻名遐迩,并且古城保存十分完好。它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距离布尔诺和奥洛穆茨这两大都市分别为45公里和16公里,处于贯穿摩拉维亚的主干道之上。一进入普罗斯捷约夫的老城区域,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普罗斯捷约夫城堡,这是一座大型的宫殿式建筑。城堡的墙身是土黄色的,大小山墙错落有致,外墙窗楣和窗子之间有着精美繁复到极致的壁画。这座城堡建于1528 - 1530年间,壁画也是当时完成的,在1893年重建后就成了如今的模样。城堡的墙身上还有一座雕塑,正中间是半身人像卡雷尔·沃亚切克。卡雷尔·沃亚切克可不简单,他是普罗斯捷约夫的首任市长,1892年当选,1899年去世。他原本是药剂师,在布拉格学习药学,还到慕尼黑、巴黎和苏黎世深造或者游历,后来成为市长。在他任职的六年多时间里,他创办了包括大学和女子小学在内的几所学校,建立了市政发电厂,改善了医疗服务,让普罗斯捷约夫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今,这座有着卡雷尔·沃亚切克纪念像的城堡,经过不断的修复、改造和活化,已经成为了集博物馆、画廊、酒庄和咖啡馆等商业和城市空间于一体的地方。城堡的正门在阳光的照耀下,黄色的墙身散发着暖意,古朴的大门雕饰精美。城堡旁边还有一座风格迥异的大型宫殿建筑,巴洛克式的山墙和尖细的角楼并列。两座建筑之间有道路相隔,道路尽头还有一座规模稍小的宫殿式建筑,红瓦斜顶,一道道拱窗透着明朗。这些大型建筑如此密集,足以证明普罗斯捷约夫曾经的辉煌,没有雄厚的产业和财力支撑,一个小城是不可能这般华丽的。这几座建筑位于市政厅广场的一角。站在街头就能看到广场和高耸的市政厅钟楼。市政厅广场也有着卡雷尔·沃亚切克的印记,它的正式名字就是沃亚切克广场。1899年沃亚切克去世,他在遗嘱中捐出房子和一笔资金用于慈善和城市建设,不久后当地议会决定用他的名字命名一个小广场,后来又改为冠名市政厅广场。市政厅广场之前多次更名,最初叫干草市场,后来为纪念工程师约翰·劳登·麦克亚当改名为麦克亚当广场,1896年以捷克作曲家斯美塔命名,三年后变成沃亚切克广场,十几年后又改为纪念约瑟夫·荣格曼,直到1947年再次变回沃亚切克广场并沿用至今。市政厅建于1911 - 1914年间,66米高的塔楼是全城的制高点。它的外立面简洁庄重,由于地块狭窄,没有采用常见的对称结构。塔楼下只有左侧建筑部分,这是因为当地政府一直没能买到右侧建筑占用的土地,所以规划中的右翼未能建成。钟楼在两层弧面窗上方伸向天空,主建筑三楼山墙旁边是天文钟,能记录太阳和月亮的方位。捷克的天文钟以布拉格老市政厅的最为著名,但这里的天文钟也毫不逊色,是捷克保存完好的四具天文钟之一。钟下有个铁艺栏杆的小阳台,再往上是时钟,时钟上方是双层圆形塔楼,一大一小,都用罗马柱装饰。普罗斯捷约夫的历史相当悠久,人居史能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1141年首次有地名记载,14世纪末被授予城市权。1495 - 1599年被贵族家族佩尔施泰因占据并建起城墙。16世纪是它的黄金时代,贸易发展迅速但被三十年战争打断,18世纪城镇复兴,1728年帝国公路的修建让它受到重视。沃亚切克广场面积不小,中央有草地和长椅,十分悠闲。广场四周的建筑虽然没有市政厅那么宏伟,但都相当精美,外立面的雕饰让人眼花缭乱。老市政厅和老邮局还在广场上,还有旧时贵族和富商的宅邸,风格多样,有巴洛克风格、文艺复兴风格等。其中一栋白色三层建筑的山墙华丽,绘有圣母像,窗楣雕饰是新艺术风格,这表明直到上世纪初普罗斯捷约夫还在高速发展,吸收着欧洲大陆的各种艺术潮流。这栋建筑被当地人称为万寿菊屋,始建于中世纪,哥特式大门保留至今,外立面是19世纪下半叶重修的,山墙上的圣母像是1933年完成的。广场一侧拐角处和大街口的红色建筑建于18世纪,折线形屋顶是明显的巴洛克风格,圆润的角楼精美绝伦。启蒙时代对普罗斯捷约夫影响深远,市政管理、医学卫生、教育和宗教都发生了改变,不过19世纪的工业化时期才真正构建起城市的现代生活。当时普罗斯捷约夫的犹太社区非常兴旺,让城市成为重要工业中心。1500年就有了第一个裁缝行会,1801年建立第一个近现代纺织厂,1840年纺织和服装产业步入大规模现代工业化,19世纪末占奥匈帝国服装产业的1/3份额。1872年和1890年人口普查时,普罗斯捷约夫人口在摩拉维亚排名第三,各种文化和公民协会以及体育俱乐部也应运而生。1870年第一条途经普罗斯捷约夫的铁路通车,同年煤气厂运营承担公共照明,1884年博物馆成立,次年市立医院建成,1898年实现电气化。沿着广场一侧的道路深入城市,可以看到普罗斯捷约夫过去的繁荣,街道两侧有很多超出城市规模的大型历史建筑,现在是城市公共机构、商业或民宅,它们风格各异,见证着不同时代和建造者的喜好。普罗斯捷约夫经历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快速发展后,卷入了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二战期间犹太社区遭受毁灭性打击。现在阴霾散去,小城无论是广场还是街道都清新宜人。广场上的圣彼得和保罗大教堂与市政厅遥遥相对,教堂外墙是上世纪40年代初修复的,顶端的洋葱形尖塔也是那时所建,但教堂最初建于中世纪,内部是1728 - 1731年重建的巴洛克风格。走进教堂能感受到古朴,祭坛和花窗精美,人物雕塑栩栩如生。教堂外的广场一角被辟为溜冰场,当地人的欢笑声不断传来,虽然小城娱乐项目不多,但这里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纯粹。
本文全面地介绍了捷克普罗斯捷约夫这座小城,从它的地理、历史、建筑、人文等多方面进行阐述,展现出它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脉络,以及在经历战争创伤后的复苏,体现出这座小城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代的生机活力。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9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