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阐述互联网产品(APP、小程序、H5、网页)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即很多人仅罗列数据难以得出结论被批分析不深入,原因是不了解分析目标且目标与产品类型密切相关,进而系统讲解互联网产品的三大类型(交易型、内容型、工具型)及其细分类型,还介绍了各类产品的基础分析模型,并提醒实际分析因战略、战术、战斗级的不同会更复杂。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对各种产品(像是APP、小程序、H5或者网页)进行分析是一件极为普遍的事情。然而,这却让许多同学感到非常头疼。每次分析的时候,大家总是列出一大堆诸如DAU/MAU(日活/月活)、打开率、跳失率、转化率之类的数据,可就是很难从中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这就导致他们被领导批评说:“你的分析不够深入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啊,这是因为很多人都没有弄明白互联网产品分析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只是单纯地罗列数据,却不与分析目标相结合,那肯定是得不出结论的。而这个分析目标呢,又和产品的类型有着很大的关系。今天呢,咱们就来系统地讲一讲,互联网产品都有哪些类型,并且针对每一种类型,它的基础分析模型又是什么样的。
01 互联网产品的三大类型
互联网产品的分类方式多种多样,但要是从“产品是用来做什么的”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呢。
首先是交易型产品,这类产品的目标就是促成一笔商品或者服务的交易。
然后是内容型产品,它主要是以给用户提供视频或者文字内容来观看为目标的。
还有工具型产品,其目标是满足B端或者C端用户某个具体的功能需求。
当然啦,在这三大类下面还有很多细分的类型呢。比如说交易型产品吧。
交易型产品:
按照交易的东西不一样,还能够进一步细分为商品和服务这两大类。因为特定的商品,它的生产方式、交付方式都是有各自特点的,所以还可以根据商品的这些特点,再细分出像游戏、金融、消费品、耐用品等好多各具特色的细类呢。
需要注意的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不同类型的内容已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态,都有相对固定的内容范围。就比如说短视频主要就是换装、跳舞、剪辑这些内容;中视频主要是综艺、娱乐节目;长视频则主打有版权的影视剧联播。这些生态一旦形成,就有各自独立的运作体系,所以不能混在一起看待,得对每一类都单独去了解才行。
工具型产品:
B端产品和C端产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B端产品通常是根据企业运营工作环节来划分的,经常分为前台(这个是面向客户的)、中台(面向营销、运营、产品经理等)、后台(面向供应链)。
如果是站外直接引流的话,那就可以用纯粹的漏斗模型,只要考察每个漏斗的转化率就可以了。
要是站内分发流量的话,那就得注意不同形式之间是不是存在流量挤兑的情况了。原则上呢,是应该给转化率高的渠道多分配流量的,但是也不能简单地看“哪个渠道转化高,就把流量全给它”。因为有可能某个功能有它特定的爱好群体,所以需要把它们作为一个组合来考察流量分配的效率。
不过要注意的是,在内容型产品当中,用户的一次浏览行为往往是短暂而且分散的,用户每次登录之后是一组行为的组合(比如说先看看这个,再看看那个)。所以呢,就需要对用户进行分群,根据时长或者频次,区分出轻度、中度、重度用户,然后再看看不同的产品功能是如何满足不同类型用户需求的。
要知道,上面所说的这些仅仅是基础的分析模型,在实际进行分析的时候会更加复杂。因为产品分析是分战略级、战术级、战斗级的,不同层级的分析,服务的人群不一样,想要达成的目的也不一样。
互联网产品分析常见但很多人存在问题,难以从数据得出结论源于不了解分析目标与产品类型关系。互联网产品可从功能角度分为交易型、内容型、工具型三大类且各有细分,同时各类型有其基础分析模型,但实际分析因战略、战术、战斗级的不同而更复杂。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9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