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县苦水镇的苦水木偶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春节期间的表演情况,以及它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同时着重介绍了苦水木偶戏的代表性传承人李慧及其团队的故事,包括他们的学习经历、表演活动,还提到了团队成员如板胡手王玉庭的情况,以及他们在非遗传承方面所做的努力,如走进校园开展非遗教学等内容。
在永登县苦水镇,每到春节以及二月二的时候,闹社火和唱秦腔就成了各个村子雷打不动的节目。而在这其中,苦水木偶戏宛如一股清新的艺术溪流,在村民们的心田里静静流淌。大年初五那天,苦水镇寺滩村文化广场的舞台上正在上演苦水木偶戏。演员们的双手熟练地操控着身着戏服的木偶,演绎着那些广为人知的秦腔折子戏。台下众多热爱秦腔和苦水木偶戏的戏迷们沉浸其中,听得如痴如醉,根本舍不得离开。表演结束之后,苦水木偶戏的传承人李慧缓缓道来,向记者诉说着苦水木偶戏的前世今生。永登县苦水镇自古以来民俗和民间文化就十分繁荣。苦水木偶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表演形式也别具一格。在2006年的时候,苦水木偶戏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李慧便是苦水木偶戏的代表性传承人。苦水木偶戏,也被叫做泥头子、肘猴子,它的唱腔采用秦腔,表演形式独特,艺术品味很高。这种木偶戏在明初随着山西、陕西的移民迁入此地而传入,到了清朝中期达到兴盛。最初,它主要是在田间地头或者人家的院落里以清唱的形式出现,后来逐渐发展成了大约10人左右的自乐班或者小型戏班。这种木偶没有面部表情,只有眼睛和嘴巴能动,完全依靠身体的动作来表现。不管是提袍甩袖、吹胡子瞪眼,还是耍刀弄枪、翻转舞打,动作都十分灵活、干净利落,表演也是相当娴熟。如今,苦水木偶戏的表演者们在努力保护这一文化的同时,也展现出了新时代农村坚守传统艺术的艺人的新风貌。李慧是苦水镇寺滩村的人,她学习表演杖头木偶戏已经有十多年了。最开始的时候,她跟着甘肃省木偶剧团的师傅学习,后来在当地也渐渐有了名气,并且组建了自己的团队——永登玫香秦声艺术团,偶尔也会外出进行表演。“我没有工作,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李慧一边说着,一边摆弄着她最喜爱的一个木偶,细心地为木偶整理衣物,那种喜爱之情都快从眼睛里溢出来了。“我自己都舍不得买衣服,但是却舍得给它们买,有时候还会自己动手做呢。团队里都是同村的老人,平时大家都各忙各的,空闲的时候就聚在一起排练。我们这代人大都喜欢秦腔,以前条件有限,现在时代不同了,只要喜欢就有很多途径去学习,我们也赶上了好时代。”李慧说道。“刚开始表演苦水木偶戏是因为感兴趣,后来就把一个个木偶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去打扮它们,带着它们出去,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让它们的生命力更持久。”李慧说,木偶在手中就好像有了生命,或喜或怒,或跑或跳,转眼间一段表演就完成了;表演者必须要把自己的感情传递给木偶,这样才能达到人偶合一的效果。永登玫香秦声艺术团现在有二十多人,成员有退休的大夫、老师,还有农村大叔等。李慧坦诚地说:“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并不孤单,得到了很多的支持,像文化下乡惠民演出、非遗示范学校教学这些活动,都有我们的身影。”今年77岁的板胡手王玉庭是苦水镇中心小学的退休教师,他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板胡,后来跟着老艺人王占省学习苦水木偶戏。现在,他不仅能够表演木偶戏,还是团队里的乐手担当。他说:“以前当老师的时候没时间,退休之后闲下来了,就一门心思扑在唱秦腔上了,家里人也特别支持。”“非遗要从孩子抓起。”在农村生活了半辈子的李慧深深知晓农村文化发展的痛点以及文化传承所面临的困境。2002年6月,永登县苦水镇中心小学被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传承示范学校,每周三都会安排非遗教学走进课堂,李慧也会到学校教孩子们唱秦腔、演杖头木偶戏。
永登苦水木偶戏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悠久的历史,在当地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传承人李慧及其团队在传承苦水木偶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既有对木偶戏的热爱与坚守,也积极参与各种表演活动并得到支持。同时,他们重视非遗传承从孩子抓起,走进校园开展教学,这些努力有助于苦水木偶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9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