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洋蛇灯表演:传统与活力的交融,安徽肥东:蛇年盛事洋蛇灯表演

安徽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村在农历蛇年的洋蛇灯表演相关情况。包括洋蛇灯的制作工艺、表演前的准备、表演中的元素、各个表演动作的特点,以及洋蛇灯传承的情况等。

肥东洋蛇灯表演:传统与活力的交融,安徽肥东:蛇年盛事洋蛇灯表演

在安徽肥东县包公镇小包社区的大邵村,有一项独特的民俗表演——洋蛇灯表演。在农历蛇年的时候,大邵村的“潜龙宫”院里热闹非凡,众多村民都积极地参与到洋蛇灯的制作当中,他们搓麻绳、扎“蛇”身、剪蜡烛。肥东洋蛇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邵二咏介绍说:“通过三道花工艺做成的洋蛇身段柔韧性强,还不会折断呢。”很快,一条令人惊叹的“巨蛇”即将诞生。

在大邵村,这“蛇”元素融入灯会艺术可是当地的非遗瑰宝。恰逢农历蛇年,整个村子比往年更加热闹,在外务工的青壮年们都早早地回到家乡,为洋蛇灯的表演忙碌起来。那已经做好的一大一小两个蛇头,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装饰得栩栩如生。

1月22日,包公洋蛇灯迎来了首演。一套完整的洋蛇灯表演那可是涵盖了诸多丰富元素的,像龙珠、排灯、大红伞、三眼铳、鼓乐队等等。当天一大早,在存放“洋蛇”的“潜龙宫”前,舞灯队举行了庄重的出灯仪式。随后,灯队按照主玩、领玩、蛇头玩的顺序依次叩首参拜,并且用大红绸布把蛇头与蛇身连接好。中间有一个旗号灯,左右各有两个大红伞,还有两队牌灯,牌灯上分别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样美好的祈愿。牌灯后面还有两个“三眼铳”,用以壮大声势。再后面是两人抬着大鼓,紧紧跟随。

有诗句形容这场景“彩旌结陈龙蛇动,银烛成城星月繁”。大邵村的洋蛇灯表演共有8个动作,按照表演顺序,分别是大圆场、“洋蛇”出洞、“洋蛇”翻身、走径折、金蛇狂舞、摇大车、走行车、盘宝塔。大圆场作为洋蛇灯出场的第一个动作,是正式表演开始前的一种仪式。只见舞灯队的队员们紧紧握着灯把,步伐十分稳健,一边走一边旋转,就像在向周围的人们送去吉祥与祝福,吸引了众多前来观看的群众。

这一年的洋蛇灯经过增加一节1.6米的蛇身,长度达到了创纪录的128米。其中蛇头大概长1.5米,蛇尾伸展近2米。41根灯把大多是由村里的青壮男子舞动的,而蛇身中那123盏特制的蜡烛摇曳着,让舞动起来的“洋蛇”流光溢彩,看起来十分耀眼。村民邵长说:“如果握蛇头的队员走3米,那么握蛇尾的队员就要走动近30米,这对体力是极大的考验。”所以在表演过程中,经常要轮换队员。

“洋蛇”出洞有头出、尾出和头尾双出3种形式,非常生动地再现了“洋蛇”从“东海龙宫”步入人间的场景。头出就是“洋蛇”率先探出头部,尾出则是率先探出尾部,它们时而缓缓前行,时而摇曳生姿。而最吸引人的头尾双出,头部和尾部相互呼应、协同前进,就好像同时赋予了头部和尾部生命一样。

如果说“洋蛇”出洞特别灵动的话,那么“走径折”则模拟了“洋蛇”在山间小路上悠闲自在游走的姿态,给人一种恬静又活泼的喜感。“走径折”分为上径折、下径折和上下径折3种。在这个动作里,“洋蛇”一会儿腹部向上,一会儿又腹部向下,或攀爬,或下滑,随着山路起伏而灵活摆动,展现出一种极致的韵律美。

而在整套8个动作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当属“摇大车”了。队员们操控着灯把,在空中上下左右飞舞,使得“洋蛇”在翻滚的时候能够稳定地呈现出螺旋状的翻滚轨迹,就像一条真正的蛇在欢快地舞动,将洋蛇灯的动态和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73岁的村民邵华应说:“其中,内外两个灯圈通过万向节与灯身相连,确保无论如何旋转,烛火始终朝上。”

在大邵村,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家家户户的男子都会舞洋蛇灯。邵华应舞了大半辈子洋蛇灯,现在还能上场舞一会儿呢。他的两个儿子如今也已经是舞蛇队的主力了。肥东县在原来18年舞一次的传统习俗基础上,还与当地的灯会、庙会、传统节日和重要节庆相结合,灵活增加表演次数,让洋蛇灯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

本文总结了安徽肥东县大邵村洋蛇灯表演在蛇年的情况,从洋蛇灯的制作、表演的元素、各个动作特点以及传承发展等多方面进行阐述,展现了洋蛇灯这一非遗瑰宝的独特魅力和传承活力。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9691.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2月5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