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聚焦蛇年春节期间年轻人的娱乐方式和消费新趋势,包括趣味年货的选购、“非遗”庙会的参与以及赛博空间的探索等方面,展现年轻人在春节期间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蛇年春节假期来临,这个春节可不一般。除了那些传统的迎新贺岁活动外,年轻人在娱乐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消费场景和热点也是不断推陈出新。
买年货可是过年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年轻人的年货消费独具特色。他们的年货清单里融入了大量个性化元素,各种“新年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像魔芋爽、螺蛳粉、AD钙奶等网红零食,人气高涨,大有盖过传统的花生、瓜子、糖果、糕点之势。而且年货中的趣味元素满满当当,就拿春联来说,年轻人更加看重春联的创意性,新式春联备受青睐。在北京工作的“00后”女孩何莎打算就地过年,她想给自己的小家增添些仪式感,于是下单了一副写着“身体棒棒、钱包胖胖”的春联,还开心地说:“这才是最实在的祝福嘛!你看,横批还是‘福气旺旺’,多好。”
不仅如此,电子产品、智能家居等品类也成为年轻人抢购的年货。重庆市万州区万达广场华为授权体验店的工作人员透露,过年期间,手机等3C类电子产品的日销量增加了二成到三成呢。大学生李晓瑞就打算趁着春节假期买块智能手表,她觉得:“现在有15%的以旧换新补贴,春节期间买挺合适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指出,春节对于年轻人来说,不仅仅是家人团聚、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刻,更是展现自我、追求个性化体验以及彰显悦己文化的时候。他表示:“现在年轻人追求的是‘情价比’,特别希望商品能带来情绪价值,那些既强调个性化又突出年味的元素尤其受欢迎。”
今年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各地的年俗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逛庙会、品民俗等成为热门体验项目,“跟着‘非遗’过大年”的热度持续攀升。有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年俗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近六成的受访者觉得年俗能够增强过年的仪式感。
正月初一那天,北京市西城区的琉璃厂东、西街被装点得张灯结彩,厂甸庙会在这里热闹开场。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逛厂甸”承载着老北京人独特的春节记忆。庙会上,经常能看到穿着汉服的年轻人在拍照留念。1997年出生的徐媛媛对记者说,她平时就对汉服文化很感兴趣,“以前只在周末或者出去玩的时候才穿马面裙,现在感觉过年穿更有仪式感。厂甸庙会很热闹,就想在正月初一和家人一起来逛一逛、拍拍照”。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丁瑛认为,当代年轻人成长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对国货国潮有着很高的认同感,近几年的汉服热、国潮风也体现了年轻人消费的新趋势。她表示:“不论是参与‘非遗’项目还是穿着汉服旅拍,核心都是年轻消费者对于体验型消费的喜爱。”
线下的春节年味浓郁,线上的春节也毫不逊色。不少年轻人在网络空间里探寻新派年味。从新年主题手机壁纸、拜年表情包、红包封面,到如今的AI定制拜年视频、新年祝福语等,年轻人的“赛博年货”不断更新内容。这些商品彰显了年轻人独特的消费观和社交态度,还带有浓厚的数字化色彩,体现了年轻人对节日符号的新理解。今年,多个电商平台新上线“送礼物”功能,很多年轻人选择在线上为亲友送礼物,既方便又新潮。
丁瑛表示,在数字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消费者热衷于追求虚拟空间的年味,“游戏人物的新年主题皮肤、虚拟社区的新年主题、红包封面等都是热门选择,年味从线下延伸到线上是新趋势和新特点,为蛇年新春增添了别样风采”。
年轻人的春节消费新潮流,不仅仅是消费行为发生了改变,更代表着文化内涵与生活理念的变迁。冷凇认为,年轻人在购物时不再仅仅追求消费本身的物质属性,而是更注重与自己情绪的共鸣。这让年轻人在传承传统的同时,找到了更好表达自我的方式。
蛇年春节期间,年轻人的娱乐和消费方式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从趣味年货的挑选到“非遗”庙会的参与,再到赛博空间的探索,这些都体现了年轻人独特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态度,他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展现出时代特色。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9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