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人民日报记者马跃峰春节回乡到河南汤阴县的所见所闻,包括老同学经商过程中感受到的政风变化、村里整治不正之风带来的乡风转变以及一些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等内容,展现出汤阴县在党风政风带动下社会风气积极向上的新景象。
春节来临,人民日报记者马跃峰在时隔两年后回到家乡河南汤阴县。此次回乡,他发现这里的党风政风更加清朗,随之而来的乡风家风也变得更好了,一幅崭新的文明画卷就这样在眼前徐徐展开。恰逢春节,记者见到了老同学的发小,名为杜甫。此杜甫虽与诗圣同名,却是个经商的能人。他涉足过建筑工程行业,去年还开办了一家糕点厂,取名为“满谷食品”。想当年,每到春节,杜甫总是忙得不可开交,四处“跑关系”索要欠款。可今年春节前,他的新厂从审批到落地开工,历经3个多月,他却一场求人办事的酒都没张罗。杜甫说:“都说在县里,亲戚套亲戚,办事全靠关系。现在可不一样了,越是熟人,越是得避嫌呢。”记者不禁发问:“避嫌,难道不会耽误事吗?”杜甫回答:“服务反而更好了。”他还讲述了汤阴县对待商家的一种特殊做法——“两不接触”。在项目征地时,企业与群众互不接触;办理审批手续时,企业与职能部门也互不接触。那谁来办事呢?原来是专职代办员全程代办。而且企业投产后,县、乡、园区都会有分包干部,平时无事不会去打扰企业,一旦有事就会迅速赶到。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带动了充满正气的社会生态的形成。记者回到儿时生活的镇子,路过任固镇梁儿寨村,见到了村支书司有林。司有林感慨地说:“村集体有二三百亩机动地,12年都没收上承包费。还有些党员干部以超低价、超长期承包,村民们意见很大。”去年,县里大力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门成立了“农村集体机动地专项整治”专班,决心彻底解决这个顽疾。他们运用大数据建模、卫星图片叠加等方式,将全县农村集体土地的现状摸得一清二楚。司有林说:“我们村主动申请成为试点。”打开数字地图,情况清晰可见,村西北角的大片机动地由党员司廷保承包,面积占全村机动地的三分之一。司廷保也觉得委屈,40多年前,村集体发包机动地时,大家都怕赔本,没人愿意接手,是村干部劝他干的。他换了几茬果树,才开始结果赚钱。司有林多次上门劝说,最终成功。按照程序,土地被收回后重新公开发包,司廷保承包了109.5亩,为期4年,每亩每年600元,继续种植苹果。到去年底,全村已经收回承包款8万多元,还有10万元待收。司有林说:“有些外出务工人员没来得及交款。”趁着春节,村里还开了座谈会,一是向大家通报村里的工作,二是督促签约付款。公平办事,矛盾就少了,乡风也变得清正,村民们心气也顺了。试点取得成效后,全县的整治工作迅速展开。收回的土地重点用于打造优质小麦、特色杂粮等产业。新增的集体收入,被用于移风易俗、帮扶孤寡老人等方面,这密切了干群关系,优化了基层政治生态。伏道镇南申庄村,大年初一这里热闹非凡。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会牵头,用村民捐助的钱,组织65岁以上的老人合影,并且给每位老人发一袋面和一桶花生油;给全村10岁以下的孩子每人发10元红包;还组织青壮年参加拔河比赛,不管胜负都有奖励。南申庄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会会长师学现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活动中增进大家的感情,涵养良好的家风,让村子里充满崇德向善的气息。”中午11点,100多位老人走过戏台去照相、取面、拿油,参加拔河比赛的村民拉着绳子加油助威,欢声笑语回荡在广场上。在嬉笑的人群中,记者突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开理发店的孙利霞。孙利霞的百俪美发店就在记者家门口。理发店前台放着一本红彤彤的“志愿服务登记册”。原来,县里号召理发店参加志愿服务,每周四上午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已经有20多家店参与其中。孙利霞自豪地说:“这个红本本就是传家宝,要传给下一代。”汤阴县是岳飞故里,“精忠报国”的精神早已融入汤阴人的血液之中。在这里,做官做事都严守“廉”关。距离南申庄村6公里远的一处廉政教育基地,展出了历代廉吏的事迹。在故乡汤阴,这个春节大家都觉得风气焕然一新。杜甫说:“过年清清爽爽,大家高高兴兴,多好。”
文章通过记者回乡的视角,以不同事例展现了汤阴县党风政风清朗后带动的乡风家风变化。从营商环境中“两不接触”政策体现出的政风改善,到村里整治机动地承包问题带来的乡风好转,再到各种弘扬传统美德的活动以及廉政文化的传承,都表明汤阴县在春节期间展现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和正气的新风貌。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9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