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感受钢铁工业的诗学价值 :发掘钢铁工业中的诗与美

本文将对诗人齐冬平的诗集《蓝色的钢铁》进行解读,阐述其作品在展现钢铁工业及工人形象方面的意义,以及对当代诗歌工业化书写的影响等。

诗歌就像一面镜子,它能映射出时代精神以及人们内心的世界,承担着观察和挖掘生活诗意的重要使命。在这个时代,真正优秀的诗人必定是那些能够敏锐地从新时代的经济社会生活里发现诗的意象、提炼出诗意的人,他们就如同与时代脉搏同步跳动的音符。诗人齐冬平就是这样一位独具慧眼的诗人,他擅长从平凡常见的事物中挖掘出神奇之处,在表象之下提炼出诗意的精髓。他在2024年7月由中译出版社出版的诗集《蓝色的钢铁》,收录了138首诗作。这些诗作如同一个个聚光灯,都聚焦于我国钢铁工业那波澜壮阔的场景以及令人瞩目的高光成就。它们以浓重的笔墨描绘出新时代钢铁工人那迷人的风采和高尚的品德,让读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工业题材诗歌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就像他在《火红的年代》中所写的那样:“期待的心/ 春天里凝望/相约/ 走过不锈钢大道/新叶和花朵在春风里醒来/闪烁在七色光环里/黑黢的炉体傲立向上/这是高炉的挺拔性格/千年末点燃的一腔炉火/火红的17年岁月/青春之歌/ 甜蜜的爱情/和不锈钢大道相伴/与晨光 落日 晚霞赛跑”。诗人巧妙地围绕着“春天”“高炉”以及“青春之歌”这些元素,充满深情地书写我国钢铁建设蓬勃发展的历程,就好像一位建筑师,精心构建起一个充满诗意的钢铁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钢铁工业所特有的诗学价值和美学意义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读:感受钢铁工业的诗学价值 :发掘钢铁工业中的诗与美

《蓝色的钢铁》这部诗集,由齐冬平著,中译出版社出版。钢铁文学在国外的文艺理论界曾经备受重视和推崇。早在1909年,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就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一书中,积极倡导诗歌应该全方位地反映并且及时地展现钢铁工业那种速度之美和力量之美。到了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的文学界也主张运用文艺形式来赞颂钢铁工业所具有的坚毅和阳刚的品质。在这个以速度和激情为鲜明特征的工业化时代,面对高度专业化、智能化以及数字化的现代工业生产,诗人需要用自己的创作做出积极的回应并及时地呈现。

齐冬平对钢铁行业的历史变迁、发展现状以及基本特点都了如指掌,并且对钢铁工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有着清晰的认识。所以,他非常自觉地用自己的笔触去展现我国钢铁工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用诗句去歌颂钢铁工人那亮丽的形象。在他的叙述中,我们能感受到真挚的情感,在抒情的部分又能看到质朴的诚意。这种艺术风格,一方面反映出诗人对钢铁事业深深的热爱和敬重,另一方面也表明诗人正在将自己的冶金工作经验转化为诗意和审美的表达。正是因为诗人长期深入地体验冶金战线的工作和生活,才拥有了深刻而独特的审美感受。组诗《钢铁的模样》在对钢铁工人的歌颂和赞美方面最具艺术魅力和审美效果,它就像是一块坚实的基石,为诗人构建自己的“钢铁诗学”大厦奠定了基础。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一个心无旁骛思考的人,绝不是在虚度光阴浪费生命,尽管有些劳动是不见踪影的,但也有一种劳动是显而易见的。”在《蓝色的钢铁》这部诗集中,虽然我国钢铁工业的全貌还没有来得及全面系统地展现,现代工业文明那巨大的力量也尚未得到充分的彰显,但诗人已经为读者呈现出了“新工业抒情”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为当代诗歌关于工业化的书写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以齐冬平的钢铁题材诗歌作为一种标志和衡量的尺度,当代诗歌的“新型工业化”已经启航,“新工业诗歌”正在迈向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诗人应该像古代传说中的铸剑师“以身祭剑”那样,把个人的情感和生命的记忆都倾注到现实生活的“熔炉”之中,然后将那些可塑性极强的混合熔化物浇铸进时代的审美体系当中。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更加欣赏《蓝色的钢铁》一书中像《沸腾》《中冶旗帜》《在大洋的那一边》《钢铁的生命》等这些具象化的诗作。正是在那些平凡而又伟大、普通却又可敬可爱的底层钢铁工人身上,正是在那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沉淀的历史地带,诗人找到了如火焰般炽热的创作激情和真切的艺术感受,从而将钢铁工业纳入新时代诗歌创作的审美体系,推动了我国当代诗学格局的改变和拓展,促使理论学术界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和重新定义。

本文对齐冬平的诗集《蓝色的钢铁》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从其对钢铁工业和工人形象的诗意描绘,到对国内外钢铁文学发展的回顾,阐述了诗集在展现钢铁工业的诗学价值、对当代诗歌工业化书写的开拓意义,以及推动当代诗学格局的改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8901.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2月4日 00:33
下一篇 2025年2月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