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声音被AI化后未经授权使用,配音师维权胜诉 新能源汽车技术秘密侵权案:判赔6.4亿背后的知识产权保护

“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案件”宣传活动中的两个典型案例,一个是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讲述了配音师殷女士声音被未经授权AI化并使用,她通过法律维权成功的事件;另一个是新能源汽车技术秘密侵权案,这是知识产权领域判赔额度最高的案件,员工跳槽引发技术秘密侵权,纠纷持续6年,最高法作出终审判决,判赔6.4亿余元,彰显了对科技创新保护的重视。

由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举办的“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案件”宣传活动网络投票已经开启。此次活动中,49个备受社会瞩目的热点案件在网上展示并接受公众投票。从现在起,我们将对其中一些典型案例进行详细介绍,一同见证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进程。

首先来看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这一案件为新业态、新技术的应用划定了边界,体现了司法在保护人格权益和引导技术向善方面的态度。

殷女士是一名配音师,录制过诸多作品。然而在2024年初,她发现一些短视频平台用户发布的视频里,使用了基于她声音制作的AI配音。

殷女士表示:“首先发现其实是我们同行,他是在刷短视频的时候,发现一些电影的解说和游戏的解说用了我的AI声音。”她从未授权任何人或公司将自己的声音AI化,那到底是谁这么做的?这些AI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开来的呢?经过一番探寻,殷女士发现了她的AI声音商品化的过程。

原来,殷女士曾和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合作录制有声读物。之后,这家文化传媒公司把录音制品提供给了一家软件公司。该软件公司以这些作品为素材进行AI化处理,生成了一款文本转语音产品,还通过经销商对外出售。

殷女士认为自己的声音权益遭受侵害,毕竟自己以声音工作为生,声音未经授权且无任何报酬就被广泛使用,这将影响她日后的工作。于是她将转卖她录音制品以及将她声音AI化并销售的几家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

被告委托诉讼代理人却称:“在本案中,涉案声音AI化的声音不具有与原告本身人格的可识别性,社会公众难以仅凭该发声识别出原告,因此原告主张涉案行为构成对其人格权益同声音权的侵害依据不足。”

从法理上讲,声音权益属于人格权范畴,民法典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肖像权保护规定。但被AI化后的声音是否受法律保护呢?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公司未经原告许可使用其声音,侵犯了原告的声音权益,且造成了原告声音权益受损的后果,应当承担法律责任。2024年4月23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作出判决,几家被告公司向原告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25万元。

再看另一起案例,新能源汽车技术秘密侵权案。这是迄今为止知识产权领域判赔额度最高的案件。这一案件中,法院在判定侵害技术秘密行为的基础上,不但适用惩罚性赔偿法律规定确定赔偿数额,还在多方面积极探索,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保护的高度重视以及打击不正当竞争的坚定决心。

2016年,浙江吉某控股集团旗下公司近40名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先后离职,其中30人离职后马上加入威某汽车科技集团及其关联公司。2018年,吉某方发现部分离职人员以发明人身份出现在威某方及其关联公司的实用新型专利中,而这些专利涉及吉某方的技术秘密,于是吉某方向一审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威某方停止侵害并赔偿21亿,双方就此展开了长达6年的知识产权纠纷。一审法院判定威某方赔偿500万元及维权合理开支200万元,但双方均不服一审判决,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法官陈文全表示:“原始积累从0到1,一手一脚弄起来的话,这个是有一个过程,有一个巨大的投入的。业内我们也了解了一下,他们说大概最少是三年半或者以上,而且你还应该是有合法的技术来源,你跟别人合作也好,你花钱也好,或者你找传统的车企也好,那么都有这么一个技术来源,我们这个案子实际上它至少在底盘这一块,它没有合法的技术来源。大概两年时间内汽车就量产了,而且上市销售了,所以这个就是不正常的。”

最高人民法院审理认为,这是一起有组织、有计划地以不正当手段大规模挖取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及技术资源引发的侵害技术秘密案件。本案部分适用2倍惩罚性赔偿,2024年,最高法作出终审判决,威某方赔偿6.4亿余元。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法官陈文全还指出:“我们认为研发成本是企业必须支付的一个成本和代价,你没有研发成本是不对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为了避免支出,你通过侵权的方式获取了,直接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了,这种侵权的使用节约了你的研发成本,降低了或者减少你的亏损,我们认为也是一种获取利益。”

这起案件的判决对那些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企业起到了极大的警示震慑作用,同时也能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营造尊重原创、依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诉讼的良好法治环境。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朱理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技术秘密的这样一种强有力的保护,那么使得我们的创新企业能够安心创新,安心进行生产经营,那么也想通过这样一个案件来传递一个我们人民法院去通过强有力的保护来呵护、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导向。”

本文总结了两个典型的法律案件。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中,配音师殷女士成功维护了自己被AI化声音的权益,体现了法律对人格权中声音权益的保护。新能源汽车技术秘密侵权案,判赔额度高达6.4亿余元,这一判决彰显了对科技创新技术秘密保护的力度,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起到了警示作用,这两个案件都反映了我国法治进程中在不同领域维护权益的决心和行动。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830.html

(0)
购物狂魔购物狂魔
上一篇 2025年1月23日
下一篇 2025年1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