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巴以之间的复杂关系展开论述,从哈马斯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在德黑兰遭暗杀事件切入,回顾了以色列军方发言人对于哈马斯的看法以及以色列政府的不同态度,同时提及巴以冲突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联合国相关决议等情况,还阐述了巴以问题的历史渊源、双方的极端分子对和解进程的阻碍,强调只有消除仇恨才能根本解决争端。
7月31日凌晨时分,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在德黑兰被暗杀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这一事件就像一颗投入巴以这个本就波涛汹涌的关系湖泊中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在此之前,据德国新闻电视频道网6月20日报道,以色列军方发言人丹尼尔·哈加里19日表达了一种颇为引人深思的观点。他说:“哈马斯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个政党。它深深扎根于人民心中。那些认为我们能够消灭哈马斯的人其实是大错特错了。”他还补充道:“声称我们将确保哈马斯消失,这完全是一种误导。”这样的言论一经传出,立即就像磁石吸引铁屑一般,引起了媒体界的广泛关注。不过,这一观点显然与以色列执政者的想法背道而驰。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办公室马上进行了驳斥,强调“内塔尼亚胡总理领导的政治内阁,已经把摧毁哈马斯的军事和执政能力列为战争目标之一。”并且表示以色列军队“自然也应全力以赴”去达成这一目标。
法新社耶路撒冷6月19日电也报道了相关消息,哈加里在接受以色列电视十三台采访时再次称:“哈马斯是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不可能被消灭的。”他进一步指出:“要是我们没有其他替代方案的话,哈马斯最终还是会在加沙掌权的。”这一系列的观点,都在表明哈马斯背后的意识形态根基的牢固性。
自去年10月7日哈马斯突袭以色列并且扣押大量人质之后,中东地区的局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影响力甚至波及到了整个世界格局。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众都在殷切期盼着双方能够立即停火,然后通过谈判来实现和平,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平民的伤亡。据6月26日的报道,以色列军队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经导致了37625人死亡,其中大部分都是妇女和儿童,另外还有86098人受伤。以军轰炸加沙民居的那些电视画面,就像一把火点燃了全世界人民的愤怒之火。联合国也多次通过决议,强烈要求双方马上停火并且展开谈判。然而,以色列却不愿意就此罢手,他们发誓一定要消灭哈马斯。
5月10日,联合国大会第10届紧急特别会议以143票赞成这样压倒性的优势通过了一项决议,该决议认定巴勒斯坦符合《联合国宪章》规定的联合国会员国资格,应当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但是,只有美国和以色列等9个国家投了反对票。投票结束之后,出现了一个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场景: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在众目睽睽之下,竟然用小型碎纸机粉碎了《联合国宪章》的封面,这一行为赤裸裸地展现了以色列对联合国的轻蔑和敌视态度。
这位以色列代表的行为实在是对历史的无知。2023年10月7日并非当前巴以事态的起点,这背后的因果关系就像一条长长的链条,环环相扣。如果没有联合国,以色列就连存在的法律依据都不存在了。巴以之间漫长的历史简单概括起来是这样的:位于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地区在《圣经》里被称为迦南,这里曾经是很多国家征战的地方。到了公元135年,罗马皇帝镇压了犹太人的起义,并且命令所有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必须迁离,从此犹太人就开始了流散四方的命运。后来,耶路撒冷成为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中世纪欧洲的十字军东征的最终目的地就是这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由英国代管。英国为了自身利益发表了《贝尔福宣言》,表示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园”,但同时又模棱两可地说这样做不能损害当地已经居住的居民的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全世界对犹太人在二战期间的悲惨遭遇充满同情,舆论倾向于建立“以色列国”。刚刚成立不久的联合国在1947年11月29日通过了181号决议,规定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犹太人得到了57%的土地,阿拉伯国家认为这样的分配不公平,于是就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果原本划给巴勒斯坦人的土地的78%又被以色列占领了。此后,以色列又通过几次战争进一步扩大了领土,仇恨也随之越来越深,战乱不断。想象一下,如果自己的宅基地被别人占了,还变成了别人的“祖宅”,而自己却沦为了难民,这口气怎么能咽得下去呢?这也就是哈马斯存在的根本理由。
当然,有一点必须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犹太人都主张复国。像爱因斯坦等不少人就担心复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灾难,而事实也不幸被他们言中了。在以色列内部,也有很多人希望双方能够和解,倾向于“两国方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前领导人阿拉法特,他们于1993年9月13日在华盛顿白宫签署了《奥斯陆协议》,开启了双方和解的历程。但不幸的是,1995年11月4日拉宾在特拉维夫参加和平集会时,被一名犹太极端分子刺杀,局势也随之发生了逆转。当时就有评论指出,阻碍双方和解的正是双方的极端分子。如果双方都把消灭对方作为最终目的,那么这种仇恨怎么可能被消解呢?
伊斯梅尔·哈尼亚遭到暗杀这一事件只会让仇恨进一步加深。哈加里说得没错,“哈马斯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会被炸弹轻易消灭。只有消除仇恨,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巴以之间的争端。如果双方都能够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真心实意地接受“两国方案”,自己能生存也让别人能生存,那么这个曾经是人类文明摇篮之一的地方,才会真正变成“流淌着奶和蜜之地”,而不是成为人类的坟墓。
哈马斯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既非凭空而来,也不会被炸弹消灭。只有消除仇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争端。
文章从哈马斯领导人遇刺事件出发,阐述了巴以双方对于哈马斯的不同看法,回顾了巴以冲突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国际社会的态度。通过讲述巴以问题的历史根源,揭示了双方矛盾的复杂性,强调极端分子对和解进程的破坏。最后指出只有双方消除仇恨,接受“两国方案”,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巴以争端。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8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