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非遗版”春节展开,讲述在这个春节里,非遗如何成为主角,在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中,在国内文旅消费的带动以及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等多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5年的春节可是意义非凡,因为这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呢。从广东佛山那充满激情的龙舟竞渡,到浙江别具特色的滚灯表演;从新疆热闹非凡的火壶表演,到北京地坛新春庙会的熙熙攘攘;从苏州桃花坞唐寅故居景区,再到敦煌沙洲夜市,到处都推出了剪窗花、写春联、画壁画等活动。在这个春节,“非遗”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焦点,人们在“追着非遗过大年”的氛围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交融与对话,仿佛置身于一场盛大的文化交流盛宴之中。
这个首个“非遗版”春节,对传统的传承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它让传统得以延续并且不断升华。想想传统的春节年俗,穿新衣、戴新帽、拜大年、发红包,这些习俗一直传承至今。而现在呢,网络云拜年、微信红包也成了流行的拜年方式。到了今年,又有了新变化。带有非遗元素和蛇年传统元素的红包封面变得丰富多彩,大家“抢红包”不再只是关注数额,而是开始“卷”起红包封面来了。汉服和国潮新中式服装也引发了购买热潮,好多人都想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新春战袍”。春节期间的“返乡潮”里,年轻人也开始探寻家乡的文化印记。就像有人因为“英歌舞”的走红而回到汕头老家,重新体验“中华战舞”的魅力,还能品尝家乡美食;有人因为故乡的文旅融合项目而回乡体验非遗绵竹年画的制作。那些曾经在我们儿时记忆里模模糊糊的传统非遗,因为这个春节,成为了大家重新认识故乡的一个窗口,一些濒危的非遗项目也因此重新焕发生机。
这个“非遗版”春节对文旅消费的带动作用也是相当明显的,它激活了文旅消费的“开门红”。自从1月1日以来,与“非遗”相关的搜索量同比增长了174%呢。文博场馆的吸引力变得更大了,像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都成了游客们争着去打卡的地方。杭州西湖这个热门景区,因为总台春晚节目《借伞》的影响,热度又上升了不少,1月29日的客流量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4.19%。而且啊,年轻人可不仅仅满足于观看欣赏这些非遗相关的事物,他们更渴望亲自体验。比如说国家级非遗“景德镇手工制瓷”,与之相关的体验搜索量同比上涨了524%,这就是小城非遗项目被春节带热的一个典型例子。
消费者对文化的追求,也促使各地文旅部门积极挖掘历史文化。就像北京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它把全国各地的年俗文化都汇聚到了一起;安徽黄山把非遗项目表演和自然风光巧妙地结合起来;国家文物局启动了首条中国文物主题游径“东坡行旅”,通过文物来讲苏东坡的故事。这样把文化元素和非遗元素融合起来之后,游客们就不再只是简单地拍照打卡了,而是会去深入了解经典背后的历史和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有了新的呈现方式。
这个首个“非遗版”春节,还让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呢。在非遗活动中体验中国年,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经常能看到外国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询问关于中国春节的习俗,像汤圆和元宵有什么区别啊,中国汉服、发饰怎么穿戴和购买之类的问题。春节期间,借着过境免签、入境免签政策的便利,不少外国友人选择来中国游玩。据国家移民管理局预测,今年春节假期日均出入境人员将达到185万人次,和去年春节相比增长了9.5%呢,像广东汕头、福建沙县等14个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外国客人数量也比去年多了一倍。文化和旅游部也积极行动,通过丰富入境游产品、优化入境旅游服务,让更多的外国朋友能够和中国人民一起亲身感受春节的欢乐氛围,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春节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里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实践”。这个首个“非遗版”春节就像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年复一年,我们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信,也促使春节成功申遗,让春节蕴含的全球价值更加凸显,也为我们传承和实践中国文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025年首个“非遗版”春节在多个方面展现出巨大影响力。在国内,非遗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不仅传承传统还带动文旅消费,促使各地挖掘历史文化。在国际上,吸引众多外国游客,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一春节是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的双向交融,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义深远。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8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