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晋源“八碟八碗”这一非遗美食背后的故事,包括其传承人郑永强的经历、对八碟八碗的传承创新举措,如在菜品制作上的改进以适应不同人群需求,还介绍了八碟八碗的传统菜品内容,以及郑永强在传承晋源饮食文化方面所获得的荣誉成果,还有他在春节期间推出礼盒并对未来宣扬晋源美食文化的展望。
春节期间,当踏入稻荷听泉餐饮公司,那浓郁的年味就如潮水般涌来。工作人员忙碌地穿梭其中,切剁食材的声音如同欢快的乐章,笼灶里不断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在人群中有一位指挥若定的中年男人,他坚毅的面庞上透着一丝不苟的神情,此人便是晋源“八碟八碗”和晋源“牺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郑永强。郑永强今年52岁,籍贯为晋源区赤桥村,出生于厨师世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掌握了专业的烹饪技能之后,辗转于多家餐饮企业学习与工作,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他对文化底蕴深厚、技艺独特且味道出众的晋源地方菜情有独钟,从而逐渐踏上了传承、创新与宣传晋源饮食文化的道路。提及晋源八碟八碗,郑永强的脸上洋溢着自信,还略带一丝骄傲,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起传承了30余年的家传晋源八碟八碗。彼时,厨房内两位师傅正在制作扒肉条,郑永强指着碗里切得整整齐齐的肉条介绍说:“传统的肉条味道固然独特,可是大部分年轻人会觉得过于肥腻。于是我们将原来使用的肉换成现在的两层肉,碗底带皮的肥肉仅有薄薄的一层,上面第二层则用较瘦的腿肉代替,如此一来既不会影响传统的口味,又能兼顾那些不爱吃肥肉的人群的需求。”据了解,晋源八碟八碗是在年节婚嫁、祭祀祝寿等场合,历经岁月演变而形成的相对固定的经典菜肴。传统风味的八碟包括:猪头肉、馂鸡块(或馂肉勾兔)、皮冻(或肉馂)、蛋卷、豆芽素三丝、石花酸渍白、胡芹豆豆、大片莲藕。八碗则为:红烧肘子、清汤扒肉条、喇嘛肉、清蒸丸子、晋祠米八宝饭、油焖豆腐、海米馒菜、焖灌肠。随后,郑永强又指着一道菜肴说道:“这是我们做的八宝饭。现在很多地方是用江米、白糖混入少许果仁等来制作八宝饭。而我们传承的八宝饭坚持使用晋祠大米,将米蒸得硬一点,再把自家制作的玫瑰花酱、红糖、白糖按比例调配加入。在碗底放置蜜枣、桃仁、杏仁、京糕、果脯等,在米饭中混入葡萄干等,然后再蒸至糖和各种果仁的香味融合为一体,这样才算大功告成。”郑永强一边走一边介绍,就像在清点自家的珍宝一般,从八碟八碗的历史起源到发展变化,再到每道菜的制作特点,那真是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从中能让人深刻感受到他的那份匠心与坚守。凭借着30余年来对晋源饮食文化的热爱,近年来,郑永强先后荣获中华金厨奖、满汉全席全国比赛金奖、山西省烹饪技能大赛金奖等诸多荣誉。2020年,在他的努力之下,晋源“八碟八碗”和晋源“牺汤”分别成功申报成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随着短视频的兴起,郑永强开通了抖音号,截至目前已经发布了77期教授制作晋源菜的视频,收获了7万多名粉丝。今年春节期间,郑永强和他的团队推出了真空包装礼盒。他表示,未来将会一如既往、不遗余力地宣扬“八碟八碗”和“牺汤”,努力将它们打造成为宣传晋源美食文化的闪亮名片。(记者李志江)
这篇文章主要聚焦于晋源“八碟八碗”这一非遗美食。从传承人郑永强的个人经历出发,深入讲述了他在传承和创新晋源饮食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包括菜品改良、传统菜品的介绍、所获荣誉以及借助新媒体推广晋源菜的成果,展现了他对晋源美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以及对未来将晋源美食文化发扬光大的决心。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7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