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艺术家蔡正仁的昆曲人生,包括他在昆曲艺术上的成就、传承以及他的从艺经历,同时也提到了他的孙女蔡乐艺在昆曲学习上的表现,展现出昆曲艺术在他们家族中的传承脉络。
蔡正仁,这位视昆曲为一生追求的老者,即便荣誉加身,仍以“喜欢唱昆曲的老头”自居。他坚定地表示:“我就该一辈子投身昆剧,活一天就干好一天,这是我的乐趣与幸福所在。”
在蔡正仁的客厅沙发正对面墙上,挂着恩师俞振飞先生1982年题赠的诗作。当时,蔡正仁在苏州昆剧会演中的演出获得81岁的俞老肯定,俞老当场挥毫写下“转益多师与古同,总持风雅有春工。兰骚蕙些千秋业,只在承先启后中。”这不仅是对蔡正仁表演艺术的高度赞誉,更寄托着老一辈艺术家对后辈“承先启后”的殷切期望。如今,这一期望落在了蔡正仁的孙女蔡乐艺身上。蔡乐艺在上海戏校学习昆曲闺门旦多年,斩获中国戏剧“小梅花”“小白玉兰”等诸多荣誉,她待人接物谦虚有礼、落落大方,举手投足间尽显爷爷的言传身教与精心培育。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梨园嫡传,她并不自恃,在爷爷的严格督促下,多年来不管寒暑,每天上午坚持在黄浦江边喊嗓两小时,下午到爷爷家拍曲练唱,她对昆曲的天赋与热爱让蔡正仁深感欣慰。
蔡正仁在70多年的舞台生涯里,几乎演遍了昆曲小生各个行当的角色。像《长生殿》中的唐明皇、《白蛇传》里的许仙、《连环计》中的吕布、《彩楼记》中的吕蒙正等,大官生、小官生、巾生、穷生、雉尾生等角色都被他一一演绎,可谓全能。他音色宽厚,表演洒脱,扮相英气,有“小俞振飞”的美称。尤其是他饰演的大官生,洒脱大气,膛音充沛,身段圆熟,《迎像哭像》一折被他演绎得声情并茂、细腻动人,因而被赞为“活明皇”。著名华文文学家白先勇看过他的演出后,深受触动,题词“官生之冠,大汉天声”。
蔡正仁多次说道:“我是个喜欢唱昆曲的老头。”尽管荣誉无数,他却始终如此看待自己。他认为昆曲就是自己一生的事业,每一天都要用心做好。
从艺之路无捷径
71年前,“昆大班”诞生,这个有着“新中国培养成材率最高”美誉的班级,汇聚了来自各地的学子。他们走进上海戏曲学校,踏入民族戏曲艺术殿堂,走进古老而陌生的昆剧世界。他们的老师都是大名鼎鼎的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俞振飞、言慧珠、周玑璋、传字辈艺术家等,都对他们关爱有加。
蔡正仁坦诚地说,他当初对小生行当并不感兴趣。他老家江苏吴江的剧场里,每逢小生登台,他就坐不住,甚至搬起凳子离开,因为他觉得小生用真假嗓结合,声音忽高忽低,不喜欢。考入昆曲班后,老师问他选什么行当,他坚持选老生。直到1955年,他在排练场看到新任戏校校长俞振飞先生示范表演《评雪辨踪》,一下子就被俞老的儒雅潇洒所吸引,心想“原来小生也能唱得这么好听”。不久后,沈传芷老师的小生组排练《断桥》挑选许仙时选中了蔡正仁。他说:“从那以后,在不断学习中,我才领悟到小生艺术的高深,逐渐从讨厌小生变为喜爱,最后迷恋小生,决心献身于小生艺术。”
恩师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的。15岁时蔡正仁开始倒仓,原本的好嗓子突然变“哑”,调门急剧下降,他急得直哭。老师却笑着安慰:“不要急,你这是开始变嗓了,每个男孩都要经历这一关。”有一次,蔡正仁感觉嗓子开始回升,便参加了去同济大学的演出,和华文漪合演《断桥》。那天早上喊嗓子时感觉不错,他就戴了个大口罩,一整天都不说话,想保护好嗓子。但上台后却发不出声音,就像哑巴唱戏,台下哄堂大笑,《断桥》被他演得一塌糊涂,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好不容易演完下台,他失落地坐在后台,这时舞台上传来响亮悦耳的曲子,原来是俞振飞的《三醉》开演了。蔡正仁挤到舞台侧幕边听着,心中燃起强烈愿望:要是能练出俞老那样的好嗓子该多好。从此他把这次出丑当作练嗓的动力,起早贪黑地练嗓。他不是盲目苦练,而是有空就听俞老的录音、唱片,练嗓时努力寻找俞老那种悦耳的声音,慢慢地尝到了甜头。这其中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有正确的榜样或好老师引导;二是自己的持久苦练。
蔡正仁与孙女蔡乐艺演出《牡丹亭》。
1961年,20岁刚毕业的蔡正仁就已是昆曲舞台上的“明星”,他音色宽厚宏亮,表演洒脱大方,昆京皆能,唱念俱佳,主演的《白蛇传》更是倾倒沪港众多观众。岁月流转,他经历过初出茅庐时的鲜花掌声,也遭遇过十年沉寂的无奈苦闷。当再次迎来好时光时,蔡正仁和“昆大班”的同学们已过而立之年,有家有室,锐气渐消。然而,他们对昆剧艺术的热爱不灭,大家争先恐后地练功吊嗓、对戏排戏。《牡丹亭》《长生殿》《白蛇集》《贩马记》等传统戏得以恢复,《贵人魔影》《蔡文姬》《血手记》等新编大戏也陆续上演,上海昆剧团迎来了最辉煌的时代。
蔡正仁演出《长生殿》剧照。
《长生殿》作为蔡正仁最著名的代表作,陪伴了他半个多世纪。《惊变》《埋玉》《闻铃》《哭像》都是他常演的剧目。他说:“每次唱到唐明皇思念杨贵妃那种痛彻心扉的真情实意,我都会伤心好久缓不过来,所以《哭像》既是我很爱唱的一出,也是我特别怕唱的一出,投入的心血和感情太多了。”不过,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无论在哪,只要蔡正仁演出《长生殿》,粉丝们都会早早购票,追随他只为观看“活明皇”的舞台风采。尽管上了年纪逐渐淡出舞台,但蔡正仁毫无保留地把拿手好戏传授给各大昆剧院团的弟子们,希望他们在“守正创新”的传承之路上走得更远。
回顾往昔,蔡正仁感慨万千。昆曲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是其他剧种难以比拟的,这是昆曲人的骄傲。但蔡正仁也曾有过无奈和困顿,以前演出时台上人比台下人还多,有的剧场甚至打出“今晚无昆曲”的告示。从艺71年,他经历了昆曲的起起落落,如今看到剧场里的观众从“满头白发”变成全是黑发的年轻人,他由衷地高兴。一生执着于昆曲,百般呵护,只为传承,他动情地说:“一辈子奉献给昆曲,就是为了把它传承下去,现在我们做到了。死心塌地为昆曲奋斗,昆曲好我也好,学好、演好,现在还有传好,这三个任务我做好了,此生就没有白来。”
本文总结了昆曲艺术家蔡正仁的一生。从他在昆曲表演上的卓越成就,如饰演多种小生行当且表演精湛被赞为“活明皇”,到他的从艺经历,包括对小生行当态度的转变以及在倒仓时期的经历等。还讲述了昆曲的发展历程,他经历了昆曲的兴衰,看到如今昆曲在年轻人中的复兴感到欣慰,同时他也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致力于昆曲的传承。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7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