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的生平事迹以及他提出的“李约瑟之谜”,并且分析了中国在前现代社会具有科技优势的原因,包括人口、自然条件等因素。同时探讨了解答这个谜题对中国未来复兴的重要意义。
李约瑟是个十分有趣的人物。在20世纪初期,他尚为年轻的时候,就已然是英国剑桥大学在生物化学领域赫赫有名的科学家了,在该领域做出了诸多重大贡献。当时在剑桥大学的实验室里,有三位中国学生。每当实验休息期间,李约瑟就会和他们聊天,聊天的主题大多围绕着科学技术。
在李约瑟的认知里,当时的英国是全球最为强大的经济体,不仅技术遥遥领先,而且还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他研究各类技术时,想当然地觉得先进技术都应该是欧洲发明的,而英国发明的可能性更大。
然而,这三位学生中的一位女生,她的父亲是北大的科技史教授,由于家学渊源深厚,她对科技史极为熟悉。每次谈论过去的技术时,李约瑟认定是欧洲发明的技术,这位女生都会告诉他那是中国发明的,并且还能指出在哪本书上有记载。
起初,李约瑟并不相信,但后来查阅了众多资料后,才发觉这些技术在中国古代的文献里早就有记载了。这让他大为惊讶,而惊讶之后便是好奇,从此他的兴趣就转向了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
二战期间,他担任英国驻华领事馆的文化参赞,借此机会收集了大量的中国史籍。二战结束后,他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了一阵子,之后又返回英国。他在剑桥大学建立了一个李约瑟图书馆,里面收藏了大量中国的历史文物资料,随后便着手编辑《中国科学技术史》。
他编辑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详尽地记录了每项科学技术、机械设备或者工具最早能在哪本史书上查到确切出现年代,还对比了同样技术在中国和欧洲出现时间的差异,进而推测这些技术的传播流向。
根据他的研究,15、16世纪以前,东西方科技交流是中国技术传向西方;16、17世纪开始有西方技术传向东方;18世纪中叶之后,基本上是西方技术传向东方。
由此,李约瑟提出了“李约瑟之谜”,这个谜题包含两方面:一是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的科学技术为何非常发达;二是在现代社会中国为何成为技术落后的国家,没能保持原有的领先地位。这一巨大的历史转变,激发了很多人的思考。
对于中国人而言,解答这个问题意义非凡。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以振兴国家为使命,虽然过去的历史已然过去,但背后的缘由对预测中国未来的复兴有一定的启示,值得深入探究。
在人类文明史上,诸多文明都曾有过辉煌时刻。例如埃及在五千到七千年前是全球最强盛的经济体,三千年前两河流域文明成为最发达的文明,之后才是中华文明的辉煌。不过,世界上多数文明都是由弱变强,强盛之后繁荣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然后逐渐走向衰落,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从埃及文明来看,虽然现在的埃及在地理名称上和法老时代的埃及相同,但从文化角度讲,古代埃及文明已经消亡。两河流域文明也是如此。中华文明被视作唯一延续数千年且传承不断的文明,但中华文明是否会像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那样,由盛转衰直至消亡呢?
解答李约瑟之谜的两个问题可能会影响对这个问题的判断,能让我们明白中国是否有再次复兴强大的可能。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中国过去繁荣的原因以及后来由盛转衰的原因,这是预测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关键,由此可知未来发展需要克服哪些不利因素才能恢复中华民族原有的创造力。
这个问题引起了众多关注,也有不少解释和理论被提出,但目前多数理论只能解释两个问题中的一个,要么解释中国过去的繁荣先进,要么解释中国进入现代社会后的落后,无法同时很好地解释两个问题。真正有效的理论应该对两个问题都有很强的解释力,这样才可能对中国未来的伟大复兴具有可信的指导意义。
中国在前现代社会具有优势是有原因的。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中国耕地的生产力一直高于西方,人的生存成本较低,人口繁衍速度较快。而欧洲虽然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但气候不适宜高产农作物生长,土地承载人口的能力较低,所以历史上人口一直远少于中国。
在前现代社会,技术创新主要源于工人和农民的经验性试错。人口多时,参与劳动的农民和工人数量就多,发明新技术的概率相对更大。当时的技术依靠经验积累并代代相传。中国有句俗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就是教导年轻人遵循传统做法,不然会因犯错而受罚。
不过,传统做法中偶尔也会有创新。就像前面所说,农民偶然的试错发现提高生产力的好方法,然后就推广开来。不管东西方,在前现代社会都是靠经验试错来进行技术发明,在这种情况下人多就是优势,因为试错的数量多,技术发明的概率就更大。
不仅中国如此,像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等大多数文明古国,都是人口稠密、劳动力数量庞大,这一优势为这些地区的技术进步奠定了广阔基础,从而创造了伟大的文明。
本文总结了李约瑟的个人经历,重点阐述了他提出的“李约瑟之谜”。还分析了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科技发达的原因与人口和自然条件相关。同时指出解答这个谜题对中国未来复兴的重要意义,目前的理论大多只能解释谜题中的一部分,而一个有效的理论应能同时解释两个方面。此外还提及了文明兴衰的普遍现象以及中华文明的延续性问题。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7658.html